九上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7 11:13:24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观刈麦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
10斗等于1石。重点词句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观刈麦》的作者是 ,
字 ,号 ,这是一首 诗。其语言
风格是 ,
, 。文学常识填空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叙事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朴素感人问答题
1.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其大意是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 )
2.妇姑荷箪食( )
3.但惜夏日长( )
4.左臂悬敝筐( )
5. 吏禄三百石( )强化训练 更加 挑着珍惜破旧10斗等于1石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_____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B蒸、灼1.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2.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3.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 。
4.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拓展运用 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严峻的形势,又有人提出“高薪养廉”的观点,说“官儿们”的薪水太低,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基本的“体面生活” 。北欧的芬兰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一个主要原因是实行的高薪制。
请结合课文内容发表你的见解。课件13张PPT。朝天子·咏喇叭王 磐 学习目标1、了解王磐及散曲《朝天子·咏喇叭》的文学常识,理解这首散曲的内容。
2、学习这首散曲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的手法, 深刻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散曲:
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 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主要特点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第三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作者介绍 王磐
(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写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朝 天 子· 咏 喇 叭 王磐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分三层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第三层(最后三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讨论: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吹之声:
吹之功用:
吹之恶果: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吹腔儿大全仗你抬声价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借物咏怀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课件13张PPT。月夜刘方平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气萌发,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月色半人家] 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参考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偏偏就在今晚,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屋子里来了。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课件14张PPT。《卜算子·咏梅》(陆游) ---赏评 词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无主:无人陪护、无人欣赏。②著:加上。③“零落”二句:陆游《言怀》诗:“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所抒发的是同样的感情写作背景:词人(陆游)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赏析: 上阙: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本阙主要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阙: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本阙着重于描绘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己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对比阅读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阙解读: 春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转眼之间,冬末漫天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回来。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刺骨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下阙解读: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时,她在花丛中欣慰地笑了两词对比不谋而合:
这两首颂梅的佳作都写出了梅花不畏
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高 洁傲岸,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且
都以梅花自比。
各抒己见:
词人所描绘的梅花形象不同
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
感情基调不同
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相关链接(一)梅 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 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 东君正主张。 相关链接(二)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件16张PPT。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作者介绍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被誉为花间派鼻祖。《商山早行》——解题商山早行《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合作讨论)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3、“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意象、意境、情感
2、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商山早行》——意象、意境、情感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
表现手法:运用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商山早行》——意象、意境、情感《商山早行》——名句赏析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选取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
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环境凄清、寂寞,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商山早行》——名句赏析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名句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会这一联的写作特点。组合:没有动词,只有名词组成的意象叠别在一起。组合手法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商山早行》——名句赏析《商山早行》——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商山早行》——知识拓展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战乱频仍,背井离乡、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羁旅诗的常见特点《商山早行》——课堂总结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了解羁旅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
训练透过意象把握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课件12张PPT。破阵子
晏殊一、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出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七岁就能写文章,在乡中有“神童”之名。十四岁被赐进士身,他一生历居显宦要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其子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④逢迎:相逢。
⑤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⑥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⑦双脸:指脸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两句有什么作用?1、点明季节
2、用“燕子”“梨花”两个典型意象渲染出秀美明丽的春景。
3、奠定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为下片人物的出场和“斗草”作了铺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从视觉,听觉上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绘声绘色。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池中碧苔只有三四点、叶底黄鹂的叫声只有一两声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是实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三四点”写出了碧苔的稀疏,“一两声”突出了黄鹂声音的若断若续。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有生机的意境。写飘来飘去的柳絮是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以动衬静,写出春日的幽静。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①神态描写: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②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试分析本词中景物与人物的关系?以秀美明丽的春景烘托青春活力的少女。补充鉴赏: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 总结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初春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还刻画出古代少女的生活片段,反映出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 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景画,还是一幅与古代劳动妇女生活有关的地方风俗画。课件9张PPT。浣 溪 沙——苏轼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 )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写作背景 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职,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石潭求雨,后来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石潭谢雨路上写的.词中描绘了农村快乐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极有田园诗的优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方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显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职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写作特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其一)
苏轼注释
  
  1.簌簌衣巾落枣花: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即缫丝车,抽蚕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3.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lí )《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水喝。漫,随意。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的,但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心情。 欣赏浣溪沙 苏轼(其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苏轼(其三)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苏轼(其四)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课件22张PPT。李清照

《醉花阴》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愁?寂寞无聊之感历史故事了解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名句鉴赏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课件5张PPT。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山 坡 羊 · 骊 山 怀 古
(元 ) 张 养 浩
骊 山 四 顾,阿 房 一 炬,
当 时 奢 侈 今 何 处?
只 见 草 萧 疏, 水 萦 纡。
至 今 遗 恨 迷 烟 树。
列 国 周 齐 秦 汉 楚,
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 都 变 做 了 土。 作者与作品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流传至今,是晚年在陕西的九首怀古曲中最有名的一首。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遗留的仇恨像烟雾一样。
  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原文赏析时代背景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扔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写作情感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课件14张PPT。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北固山图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稼轩故里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风格 ︰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坟墓书法作品欣赏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西临长江。
  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休:停止。
  ⑦坐断:占据、割据。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 之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上片问江山问兴亡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悠悠” 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孙权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借古讽今, 寄情委婉深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