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案 朱自清
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 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学习方法 朗读、精读、摘录。
学时 三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课前复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 )不知 是知( )也 2.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 、 ,儒家学派的 ,被誉为“万世师表”、“ ”,世界十大 家之 。 《论语》属 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3. 文言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作 例句: (2):“……也”译作 例句: 4.《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5. 《论语十则》中的名言警句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身做人的名言警句: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朗润(rùn) 酝酿(niàng)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 应和(hè) 黄晕(yùn) 抖擞(dǒu sǒu)精神2. 选用“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卖弄、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中的十个词语写一段关于美景的话。
走近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①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③朗读课文,感受神情。 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盼望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第1段) 总括春天(第2段) 春草图(第3段) 春花图(第4段) 春 描绘春 春风图(第5段) 春雨图(第6段) 迎春图(第7段) 新(第8段) 赞颂春 美(第9段) 力(第10段)
重点研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表达了作者喜悦和急切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第2自然段总写春的轮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3. 第3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抓住的春草特点有:情态,重点词语如“钻”;质地,如“嫩、绿”;长势,如“满”;色彩,如“绿”;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4. 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抓住的春花特点有:静态和动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5. 第5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那些感官?并例举重点词语。答:调动了人体:触觉,重点词语如“抚摸”;嗅觉,如“气息”;听觉,如“唱出”。6. 第6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春雨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描写春雨特点有:细密,重点词语如“牛毛、花针、细丝”;轻盈,如“薄烟”;连绵,如“乡下、小路、石桥”;闪烁,如“发亮”。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7. 第7自然段是一幅迎春图,人民为什么要迎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答: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8. 第8、9、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清新、自然。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春天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拓展练习 请仿照本课,写一篇作文《春》或《家乡的春》。
《春》学案 朱自清
班级:七(3)班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学习方法 朗读、精读、摘录。
学时 三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课前复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 )不知 是知( )也 2.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 、 ,儒家学派的 ,被誉为“万世师表”、“ ”,世界十大 家之 。 《论语》属 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3. 文言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作 例句: (2):“……也”译作 例句: 4.《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5. 《论语十则》中的名言警句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身做人的名言警句: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朗润( ) 酝酿( ) 宛转( ) 嘹( )亮应和( ) 黄晕( ) 抖擞( ) ( )精神2. 选用“朗润、酝酿、卖弄、宛转、 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卖弄、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中的十个词语写一段关于美景的话。
走近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①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③朗读课文,感受神情。 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春: 全文, 下文。(第1段) 春天(第2段) 春 图(第3段) 春 图(第4段) 春 春 春 图(第5段) 春 图(第6段) 春图(第7段) (第8段) 春 (第9段) (第10段)
重点研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表达了作者 和 的心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第2自然段总写春的轮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 。3. 第3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抓住的春草特点有:情态,重点词语如“ ”;质地,如“ 、 ”;长势,如“ ”;色彩,如“ ”;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 。4. 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抓住的春花特点有: 态和 态。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5. 第5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那些感官?并例举重点词语。答:调动了人体: 觉,重点词语如“ ”; 觉,如“ ”; 觉,如“ ”。6. 第6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春雨的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描写春雨特点有: ,重点词语如“牛毛、花针、细丝”; ,如“薄烟”; ,如“乡下、小路、石桥”; ,如“发亮”。运用了 喻修辞手法;作用是 、 。7. 第7自然段是一幅迎春图,人民为什么要迎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答:因为“ ”。8. 第8、9、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 、 、清新、自然。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 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 之情,表达了作者 生活、 进取、 向上的思想感情。
拓展练习 1.请你摘抄本文的精美语句。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请仿照本课,写一篇作文《春》或《家乡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