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雅礼麓谷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20八下·重庆期中)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如图所示1959年4月的人民日报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C.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图片内容“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D符合题意;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A不符合题意;
BC与一五计划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某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D.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故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开放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C.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D.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所谓的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划出的特定区域,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经济特区的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5.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外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舞台的事件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或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6.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由此可见我们研制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 )
A.带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B.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大国家多次威胁要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进行核讹诈,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为核讹诈,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据“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见,我国发展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消除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威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写道:“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这位文学家是( )
A.莫言 B.老舍 C.杨益言 D.杨沫
【答案】A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故A符合题意;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B不符合题意;
杨益言是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C不符合题意;
杨沫是中国当代女作家,1995年去世,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
【答案】C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选项C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故C符合题意;
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9.观察下图,其中左图所代表的文明出自下图中字母所指代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图1是《汉谟拉比法典》,所代表的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即图2中B处,故B符合题意;
ACD分别代表的文明是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文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10.(2020九上·蚌埠月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上述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C.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D.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了在此案例中原告败诉是因为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可见《十二铜表法》关于此类事件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使得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C正确;
题干是关于邻居之间的纠纷,没有体现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或维护平民的利益,AB排除;
题干反映了《十二铜表法》虽然有形式主义的特点,但是毕竟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没有体现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侧重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史实。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紧扣题干内容,运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11.伴随亚历山大东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加速了地中海地区统一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打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 2010年印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对年轻夫妇被他们自己的亲人处死。理由是: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这个人间悲剧的产生根源于( )
A.佛教教规 B.种姓制度 C.分封制度 D.城邦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与题干“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人间悲剧的产生有关的是种姓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姓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项共4个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各1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共产党人”多年奋斗的最终目标。结合所学,这一目标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伟大的战略转变”是在哪一会议上开启的?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说说,到建国一百年时,我们所能预期的中国梦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可知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办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战略转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启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知,到建国一百年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的新纪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4.发展农业,关注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有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三: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为解決农民的要求,中央政府领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2)材料二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完成使我国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3)据材料三,概述小岗村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4)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农业发展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士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正确决策;改革是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路径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为解决农民的要求,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三大改造有关。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三“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信息可知,小岗村发生的变化是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一变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4)综上所述,从我国农业发展中可知,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正确决策;改革是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路径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史实,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敌视(对抗)到走向缓和(关系正常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与对话等。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20世纪50年代,能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的史实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竖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是对抗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
16.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如图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
材料三: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严厉谴责,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8月2日声明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97”“99”字样,分别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今年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这一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领导。
(2)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3)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涩、“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积极拥护和支持觉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根据材料二“如图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97”“99”字样,分别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得益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根据材料三“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涩、“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4)综上所述,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中学生应该积极拥护和支持觉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雅礼麓谷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20八下·重庆期中)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如图所示1959年4月的人民日报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C.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3.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某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D.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4.“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C.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D.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外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舞台的事件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由此可见我们研制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 )
A.带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B.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
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写道:“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这位文学家是( )
A.莫言 B.老舍 C.杨益言 D.杨沫
8.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
9.观察下图,其中左图所代表的文明出自下图中字母所指代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10.(2020九上·蚌埠月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上述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C.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D.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11.伴随亚历山大东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加速了地中海地区统一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打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12. 2010年印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对年轻夫妇被他们自己的亲人处死。理由是: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这个人间悲剧的产生根源于( )
A.佛教教规 B.种姓制度 C.分封制度 D.城邦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项共4个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各1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共产党人”多年奋斗的最终目标。结合所学,这一目标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伟大的战略转变”是在哪一会议上开启的?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说说,到建国一百年时,我们所能预期的中国梦的目标是什么?
14.发展农业,关注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有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三: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为解決农民的要求,中央政府领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2)材料二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完成使我国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3)据材料三,概述小岗村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4)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农业发展中获得什么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史实,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6.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如图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
材料三: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严厉谴责,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8月2日声明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97”“99”字样,分别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今年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这一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图片内容“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D符合题意;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A不符合题意;
BC与一五计划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故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开放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所谓的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划出的特定区域,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经济特区的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或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6.【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大国家多次威胁要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进行核讹诈,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为核讹诈,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据“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见,我国发展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消除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威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7.【答案】A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故A符合题意;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B不符合题意;
杨益言是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C不符合题意;
杨沫是中国当代女作家,1995年去世,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答案】C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选项C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故C符合题意;
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图1是《汉谟拉比法典》,所代表的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即图2中B处,故B符合题意;
ACD分别代表的文明是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文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10.【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了在此案例中原告败诉是因为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可见《十二铜表法》关于此类事件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使得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C正确;
题干是关于邻居之间的纠纷,没有体现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或维护平民的利益,AB排除;
题干反映了《十二铜表法》虽然有形式主义的特点,但是毕竟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没有体现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侧重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史实。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紧扣题干内容,运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与题干“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人间悲剧的产生有关的是种姓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姓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13.【答案】(1)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可知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办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战略转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启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知,到建国一百年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的新纪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4.【答案】(1)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士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正确决策;改革是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路径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为解决农民的要求,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三大改造有关。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三“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信息可知,小岗村发生的变化是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一变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4)综上所述,从我国农业发展中可知,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正确决策;改革是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路径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15.【答案】(1)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敌视(对抗)到走向缓和(关系正常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与对话等。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20世纪50年代,能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的史实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竖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是对抗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面对分歧要多沟通对话;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
16.【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领导。
(2)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3)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涩、“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积极拥护和支持觉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根据材料二“如图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97”“99”字样,分别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得益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根据材料三“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涩、“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4)综上所述,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中学生应该积极拥护和支持觉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