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六上语7《开国大典》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六上语7《开国大典》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21: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创连载,转载出版必究
【新课标】六上语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7.开国大典
一、单元阅读主题:革命岁月。
二、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三、本课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语言运用: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思维能力: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写法。
审美创造: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四、本课新课标学习任务单。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一 (基础性学习单)
一、回顾本棵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序号)
A.检阅部队,威武雄壮 B.群众游行,声势浩大
C.典礼开始前,盛况空前 D.典礼开始,热烈庄严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é shāng xuān bù yì zhǎn xuān dú xuǎn jǔ
zhèng fǔ wài bīn huì jí yù dìng bào fā
jiù wèi xuān gào xióng wěi sù jìng qí zhì
yǔ diào wán bì jiǎn yuè zhì fú tǎn kè
yí zhì jù lí gāo cháo cì xù lóng zhòng
shí lán guāng zé shuǐ qú dēng lóng wǔ yán liù sè
(三)用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旗帜(chì zhì) 诞生(dàn yán) 瞻仰(zhān zān)
擎着(qín qíng) 灯盏(zǎn zhǎn) 电钮(niū niǔ)
隆重(lóng róng) 外宾 (bīn bīng) 聂荣臻(nì niè)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协商(xié) 估计(gū) B.擎着(qín) 直奔(bēn)
C.旗帜(zhì) 聂(nì)荣臻(zhēn) D.爆发(bào) 率领(suài)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旗帜 距离 肃静 B.瞻仰 坦克 汇集
C.检阅 外宾 暴发 D.诞生 擎着 政俯
3.“开国大典”一词中“典”字的意思是( )。
A.标准 B.典礼 C.典故 D.主管
4.“瞻仰”表示( ),“眺望”表示( )。
A.恭敬地看 B.向四周看 C.向下看 D.向远处看
5.“排山倒海”常用来形容( )。
A.力量强,声势大。B.某个人非常优秀。C.周围环境非常热闹。
6.与“排山倒海”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山人海 B.一步登天 C.如获至宝 D.惊天动地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万支礼花持续射入天空。 B.三十万人一齐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C.校长宣读了开场词,宣布典礼开始。 D.福州的地铁行驶平稳,一点也不晃荡,比坐汽车舒服。
8.“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声音的延长 C.语气的转折 D.语意的转变
9.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句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或否定
10.《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 ),曲作者是( )。
A.贝多芬 B.聂耳 C.纪伯伦 D.田汉
11.刘滨在演讲中激励大家不忘国耻、奋发进取,下面词语在演讲稿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山崩地裂 万马奔腾
B.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 自强不息 奋发图强
C.豪情壮志 临危不惧 气壮山河 昂首挺胸
D.斩钉截铁 众志成城 不屈不挠 舍生取义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B.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C.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D.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13.关于“隆”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隆”字共十画,第六画是撇。 B.“雷声隆隆、轰隆”中的“隆”都读long。
C.隆冬是指冬天最冷的--段时期。 D.“生意兴隆”中的“隆”的意思是盛大。
14.朗读《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应带着( )的语气和心情。
A.自豪、激动 B.庄严、郑重 C.轻松、欣喜 D.热情、壮烈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二 (拓展性学习单)
二、学了《开国大典》一课,同学们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小甲虫:《开国大典》记叙了 年 月 日,在 举行 .
的盛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国旗是 。
小豆子:《开国大典》是按 和 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写了群众进场、 、 、 等场面。表达了 。
毛毛虫:《开国大典》一文中写到的受检阅的部队依次是 、 、 三军。其中重点写了陆军,它有 、 、 、 等兵种。
小蜜蜂:《开国大典》一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 结合的方法写场面。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文章中的“点”是指 ,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面”是指 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 ,领略到了 。
(重、难点)句子品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批注: .
. 。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批注: .
. 。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批注: .
. 。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批注: .
. 。
5.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批注: .
. 。
6.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批注: .
. 。
四.(积累运用)根据情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仪式。广场上 、 ,人们 、 ,共同庆祝祖国的生日。
五、我会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如:升旗仪式、颁奖典礼、重大庆典等。
. .
. .
. .
第三部分 阅读与鉴赏(拓展性学习单)
六、阅读课内阅读,完成练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一)
①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④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1.请你为每个语段提取关键词语作为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1) ;(2) ; (3) ;(4) 。
2.读语段④我发现:对每一个方阵的描写是“ ”的描写,对受检阅部队的总体描写是“面”的描写,用“ ”画出对于“面”的描写的句子。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不仅突出了整个阅兵场面的 ,更突显了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语段②中的“排山倒海”运用夸张的手法,烘托出会场掌声的声势浩大,从中能感受到会场的热烈气氛。( )
(2)语段③中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万里长城和长江南北附近的地区,说明宣告的声音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
(二)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 阅兵式 的热闹场面。
2.请根据选段内容排序: 。(填序号)
①骑兵师 ②战车师 ③炮兵师 ④步兵师 ⑤海军
3.这段话对各兵种描写的角度不同:海军突出的是 特点,步兵突出的是 特点,炮兵突出的是 特点……
4.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的场面,其中写各兵种的部分是“ ”的描写,写各兵种的行进距离、速度的句子是“ ”的描写。,这是“ ”的写作手法。运用这样的写法,不仅突出了整个阅兵场面的 ,更突显了 ,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 之情。
5.从画“ ”的句子中,你感受到了 。
七、(阅读链接)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一)
①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②十来人围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拍着手,唱着歌“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往后瞟,生怕手绢丢在背后,自己又没有及时发现。
③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背着手,手里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圆圈慢慢地走着。走着走着,扎蝴蝶结的小姑娘找到了目标,把手绢轻轻地丢在一个小个子的姑娘身后,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跑起来。小个子姑娘很机灵,马上就察觉到身后被丢了手绢。她扭转身,抓起手绢,一跃而起,向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追去。“快!快!抓住她!”“加油!加油!别让她抓住!"围圈的小姑娘都在为那两个你追我赶的小伙伴助威。最后,小个子姑娘到底没能抓着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被罚唱了一首歌。
1.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 .
2.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文中第 段是整体描写三年级同学玩游戏的场面,这是“ ”的描写;第③段则具体描写了 和 是怎么玩游戏的,这是“ ”的描写。
3.第③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丢手绢”的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 .
(二)
①“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声音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②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 ”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哕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塌了 ”“嚷什么,我把脸盆踹翻了!”……
③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好,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趿(tā)拉着鞋,冲出门外……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折腾 B.折叠 C.折扣 D.折磨
2.第③段,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
A.‘我”观察到的现象。 B.“我”忙乱不堪的样子。
C.“我”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D.“我”被惊醒后愤怒的样子
3.你觉得第②段中的“炸了锅”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 .
4.短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个场面的
. .
. .
. .
参考答案
一、
(一)CDAB
(二)
协商 宣布 一盏 宣读 选举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隆重 石栏 光泽 水渠 灯笼 五颜六色
(三)zhì dàn zhān qíng zhǎn niǔ lóng bīn niè
(四)1-5.ABB 4.AD 5.A 6-9.CAAB 10.DB 11-14.BBCA
二、
小甲虫:1949 年10 月1 日 北京 开国大典 《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
小豆子:事情发展 升国旗 阅兵式的盛况 群众游行 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毛毛虫:海军、陆军、空军 陆军,它有步兵、炮兵、装甲兵、骑兵
小蜜蜂:点面 各兵种方阵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时 庄严、隆重 各个方阵的风采。
三、
1.红色象征着喜庆与热烈。我从“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
2.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广场上人潮如流、红旗如海 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之多,场面之盛,反映了参加典礼的人们 兴奋、激动 的心情。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期待之情。
3.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并强调了“宣告”和“声音"的“庄严”与“雄伟”,突出了对全中国的震动,以及全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的心情。
4.两个“一齐”写出了人们不约而同的动作,突出表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对待典礼的庄严,“瞻仰”表现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因为它家征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 “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现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情态。
6.这里的“两股‘红流’”指 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 ,“光明”既指 灯火照亮了北京城 ,更是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
四、 人山人海 、 锣鼓喧天 眉飞色舞、欢呼雀跃
五、示例:元宵佳节,广场上有舞龙的表演,场面热闹非凡。这条龙有二十几米长,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舞龙的叔叔们个个身体强壮,他们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巾,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龙”,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六、
(一)
1.(1)升旗鸣炮;(2)毛主席与群众见面;(3)群众欢呼;(4)部队经过主席台。
2. 点 的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庄严、隆重 各个方阵的气势 。
3.√ ×
(二)
阅兵式
2.⑤ ④ ③ ② ①
3.服装颜色 方阵行进 武器
4. 阅兵式 点 面 点面结合 庄严、隆重 各个队伍的特色 赞美
人民群众自豪、激动的心情
七、
(一)
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2. ② 面 扎蝴蝶结的小姑娘 小个子姑娘 “ 点 ”
3.通过扎蝴蝶结的小姑娘和小个子姑娘的动作来具体描写她们“丢手绢”的活动过程。这样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二)
1.A 2.B
3.用得很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营房的混乱。
4.短文主要描写了紧急集合时混乱不堪的场面,作者在描写这个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整个群体一“我们”,又写到了具体的个体一“我”,全面而又细致地介绍了整个场面的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