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8 22:28: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5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导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导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导学准备: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资料,教学课件。  
导学时间: 
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蓝色多瑙河》)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上课吧!从今天开始,老师要带大家到世界各地去旅游。维也纳是第一站(板书:维也纳)。维也纳还有一个美称,那就是——(板书:音乐之都)。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下面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你对维也纳能了解多少。
2. 课件出示生词。
1组:欧洲 生涯 装饰 金碧辉煌
草坪 优雅 博物馆 街头巷尾
2组:掺和 镂花梁柱
3组:阿尔卑斯山北麓 华尔兹圆舞曲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音:掺和 字形:巷 卑
3.交流:你对维也纳了解多少?你是怎么了解到的?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不仅可以从课本上获取这么多资料,还会运用网络学习!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按照课标的要求,我们每分钟默读大约500字,那这篇课文,就要用1分40秒读完。好了,开始吧!
2.交流品析:
你从哪里发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说说你的感悟,“摇篮”本来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发源地)呀,你们还发现这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着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从“等”这个字体会到音乐家还不止这些呢,你了解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他们的部分作品在这里完成。
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呢!(出示音乐家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的图文资料。)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呢?(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啊!)
那么请读出你的感叹!自由读,指名读。
(2)接着谈 ,哦,你可以从“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发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板书 :装饰)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有疑问吗?是呀,装饰一般用物质材料,可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装饰材料却是音乐。想去看看这神奇的城市吗?(播放音乐,师范读)闭眼睛!你来到维也纳了吗?
来到这里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A.从“到处”一词我仿佛看见了维也纳有许多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音乐。
B. 我看见许多用音乐家命名的场所,这儿是……这儿是……这儿是……音乐家永远伴随着人们。
C.我还有幸来到了王宫,看到了草坪上的音乐符号。
D.我看见一草一木都有音乐的气息。
……
小结:同学们真是灵气逼人啊,你们品读了课文中没有的精彩和情景。这些图片也跃然纸上了,看!(出示课件)
从你们的脸上我看见了惊奇和享受!带上你刚刚的感受读课文 。 有这么多音乐装饰,维也纳真不愧是。。。。。
(3)谁还有发现?你还发现维也纳的音乐魅力,还表现在维也纳星罗棋布的歌剧院,音乐厅。
“星罗棋布”你理解吗?最著名的是哪里?(国家歌剧院 金色大厅),那么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自学交流。
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学习收获:
㈠国家歌剧院
A.从“创建于1869年”读出歌剧院历史悠久,也看出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热爱。
B.从名称“世界歌剧中心”读出世界影响大。
C.从“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设计最独特的是移动舞台,纵深46米,有几层平台组成,可随意升高、降低或转动。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观众席位于剧场中央,共6层,可容纳2200人。”读出歌剧院造型的特别,规模宏大,容量之大,也体悟出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喜好,只有爱音乐之深,才舍投入之大。我们也看到了音乐之都的风采!
(出示课件)看,这就是世界歌剧中心,读出你刚才的感悟吧!
㈡金色大厅
A.从“金色墙壁”“金色胸像”“金光闪闪”读出了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
B.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感受到每天每年与音乐相伴的城市——音乐之都维也纳!
相信你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你的这种感悟会更加深刻!(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过渡:听音乐大厅的音乐会开始啦,(播放音乐)可是只有在这豪华的歌剧院音乐厅里才能听到音乐吗?你又发现什么了啊?
(4)“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板书:音乐生活)
那么伴随着乐曲,也让我们进入维也纳人们的生活,品位他们的音乐生活吧!读着读着,你感觉仿佛什么时间来到了那里?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我仿佛 (时间)来到 (地点)
看到 ,听到 。
例如:
㈠夏天的夜晚,我们来到公园……
㈡圣诞节夜晚 我们来到了一个普通家庭……
㈢寻常的一天清晨,我们来到街头……
㈣我来到学校
㈤假日我来到商场……
㈥我还有幸来到维也纳的政府会议……
……
是呀,同学们,不管何时何地,室内,室外,场合是随便还是严肃,维也纳人民就是在这样的音乐中享受着美妙的生活。你能美美地来读读吗?自由读推荐读 配乐读。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这次音乐之旅也将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结束,现在说说你对维也纳的印象。
四 、作业
搜集维也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办一张维也纳资料卡。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选择一段有感情朗读。
2.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认读。
二、指导字形。
1.这些生字中你最想提醒大家的是哪一个!重点指导:
卑:“白”字里面是一撇。
巷:最后三笔是“横折,横,竖弯勾”。
辉:“光”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雅: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一定写的紧凑才漂亮。
2.学生描红,临写。
3.出示学生作品,评价改进。
三、回味课文,学习表达方法。
1.课文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你们总结的干脆、利落,你们为什么这样快就做出了总结?
3.对,因为前三个原因都是每段围绕第一句话写的。你再看看作者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是怎样具体描写的?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说说看。
4..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练习写作的方法。
四、交流阅读材料,感悟方法,练习写作。
1.出示文字资料:
资料1: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资料2:
海底世界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再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呢。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他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它们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就拿海藻来说吧,最小的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要求:说说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你是运用什么方法总结的?那么我们今天就运用今天收获的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怎么样?
3.指导练笔。
(1)同学们可以先想想我们写什么,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描写景物,人物,景观等,要抓住一个特点描写。)
(2)接着我们可以选择素材,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
(3)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练笔,评议改进。
五、交流维也纳的资料,设计资料卡。
1.交流你收集到的有关维也纳的资料。
2.根据资料的分类,做好资料整理。
3.给自己的卡片取名,设计资料卡。
4.交换资料卡。
六、拓展。
搜集世界名都的资料,办一期世界之旅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