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两次战争的性质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3、认识林则徐等人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
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价值。
时空观念
能够运用图表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处境,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并概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史料实证
能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恰当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形成合理解释。
历史解释
能够指出关于清政府失败原因多种观点的异同点,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差异性并说明原因,进而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
家国情怀
感悟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爱国官兵及民众的反侵略斗争中感悟其爱国情怀;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
【教学目标】
“同样的时代,不同的社会”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
——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
——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影响
“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回应”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及价值
【总体思路】
主题:从“同与不同”看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需要2-3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中国
硝烟起
晚清积弱,列强垂涎。
鸦片战争,炮火连年。
一八四二,浊浪滔天。
胁迫清廷,割地赔款。
静海律寺,康华丽舰。
南京条约,于此议签。
近代历史,兹为起点……
有碑为证,有钟为鉴。
——静海寺警世钟铭文(节选)
【导入】
1856
鸦片战争
1840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13
1789
1787
1781
1765
1757
1729
1689
1687
天理教
攻打皇宫
《四库全书》初稿完成
关闭江浙闽海关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设立
军机处
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法国大革命爆发
学习任务:分析17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时间轴和地图,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同样的时代,不同的社会】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1)英国: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②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③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2)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①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②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③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材料1: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
——亚当 斯密《国富论》
材料2: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率团来到中国,请求通商。乾隆回信说:“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
——《九朝东华录》
材料3:从1781年到1793年英国卖给中国的货物……只及(中国出口英国)茶叶的六分之一。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4:1800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4570箱,1838年超过4万箱。
材料5: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2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材料4、5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6: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 ——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理清、理解18-19世纪中西交往中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棉纺织厂
男耕女织
英国的早期铁甲舰“Minotaur”(“马那杜”)
清朝水师旧式船只
清军的简陋装备
装备落后
船坚炮利
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
三角贸易示意图
闭关锁国
对外扩张
维多利亚女王
《权利法案》
道光皇帝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战前中英两国有何差异?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英 国 中 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综合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装备落后
船坚炮利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业文明
鸦片战争前夕的两种文明的对比
看两个世界的碰撞明背景
(大清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858)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1842)
失败是由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落后……应当说这三个东西是相互联系的: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80年代)
学习任务
三则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史实?
三则材料关于这一事实原因的解释有何异同?
说明这些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你认为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何失败?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
学习任务 任选一组,分析内容,指出清政府与英国对同一条款的态度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该条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
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国事”四字。
----林则徐《软尘私议》
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畬
《瀛寰志略》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回应】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不屑
蛮夷
武威
德化
学习
西方
抵制
侵略
不贵
奇巧
先进
技术
西方观:
技术观:
外交观:
乾隆帝1793年致乔治三世的信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九朝东华录》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学习任务 与五十年前乾隆帝的心态相比,“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反映了少数士大夫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799
1839
英国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 总值 中对英贸易
出(+)入(-)超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二、鸦片战争(1840--1842)
英国输华商品受到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1、鸦片战争的原因
英国
扭转逆差
打开市场
出 超
入 超
林 则 徐 禁 烟
严重灾难
中国
正当贸易
对华倾销鸦片
财政危机
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危害身心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4月至5月,收缴英国、印度和美国商人的鸦片2万多箱。从6月3日至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1、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如何认识
探究:
材料一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林则徐禁烟运动只是导火线(英方的借口)——直接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材料二:在我们重新审视鸦片战争的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封锁广州
攻陷定海
直逼天津
进攻厦门
查办林则徐与英国议和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5月
占香港岛
逼近南京
南京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2、战争概况
(2)过程:①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议会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②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危害
割 地(香港岛)
赔 款(2100万银元)
开通商口岸(广、厦、福、波、上)
协定关税
其他一系列附属条约(附件)
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重人民负担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便利外国倾销商品,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南京静海寺警世钟
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时任英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强盗逻辑
学习任务 任选一组,分析内容,指出清政府与英国对同一条款的态度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该条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
“将使英国在同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在华竞争中占有先着”“拥有这块殖民地对大英帝国在华商贸和其他重要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
——璞鼎查(1842)
“将香港一处,赏给尔国堆积杂物”“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
——道光帝(1842)
1833年,英国议会要求“在广州或附近设置具有刑事和海事法权的机构,该法庭有权对在中国领土和海岸30英里内的公海犯罪的英国人予以英国法律的审判”。
1842年9月1日,耆英等向璞鼎查开列希望就未竟事宜继续善后交涉,其中第8条“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关于割地,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关于赔款,琦善“断无赔偿之理……必能使贵统帅有以登复贵国王”。道光:“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
关于协议关税,“新的税则略高……所以扬扬得意,以为是外交成功”。
关于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清廷相对淡然
清府主动出让
维护天朝脸面
英国竭力攫取
英国谨慎索取
罔顾国家主权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蒋廷黻
中外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列强各国用暴力推行强权政治的结果……与清政府缺乏国际知识,对外国人实行怀柔持平政策亦不无关系。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既要维护“天朝”的利益,又要避免再起衅端……(耆英)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则去维护本国真正的利益,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即用“天朝”观念与英方交涉。
——茅海建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结果:《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便利西方列强倾销商品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对华倾销商品
1843《虎门条约》
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协定关税: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
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知识链接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①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②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
分析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1 第二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俄)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第五款: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第十款:(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材料2 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至本世纪20世纪),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作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中国的开放若不是在上世纪中叶而是更晚,中国的现状会怎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①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英国利用不正理义的战争手段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使中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短期来看,对皆中国是不利的,是强权的表现,是不平等的;
②从影响来看,原来的一口通商和行商制度阻碍了中英的、贸易往来,束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转型。材料中的这些规定客观上为中国摆脱旧模式提供了新途径,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和近代化进程。
《虎门条约》--1843
1.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2.准许英人在五口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后来英国据此加以典解,于184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租界”,各国相继效法,纷纷在通商口岸建立侵略据点。
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正式订立已先于7月22日公布实施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
1.明文规定了统一的五分税率,即肯定了无论何种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2.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独立自主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1.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为《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
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
4.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此外,条约还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
1844中美《望厦条约》
1、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3、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法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1844--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
也成“治外法权”。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根据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鸦片战争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犯法的罪犯,曾多次抵抗中国政府对他们的依法审理。1842年中英《善后章程》 (亦称《穿鼻条约》)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这是攫夺领事裁判权之始。
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思考:
在这场“殊死的决斗(鸦片战争)”中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决斗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封
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国侵略。
4.人们的思想观念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5.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半殖民地: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这是相对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发展了资本主义但保留了封建经济。这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
a.半殖民地:
b.半封建:
政治: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上由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独立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对中国而言
理解: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
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独立自主
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
农民阶级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
反对本国
封建统治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革命性质
农民阶级
反封建斗争
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和民主革命的开端。
结论:
社会经济
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史料: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思考: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状况如何?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据此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英贸易增长缓慢,英国棉织品在中国滞销
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太少
英国要求修改条约,增加通商口岸,扩大在华的权益。
实质是扩大在华的权益和特权。
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的修约要求被拒绝;
借口:“亚罗号”事件。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马神甫事件
叶赫那拉·杏贞
天津
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城(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 攻陷大沽,进逼天津,签定《天津条约》
2、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
广州
1860年,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
内容 危 害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操纵清朝统治核心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等 丧失了内河航运权
赔款英国、法国白银分别是400万和200万 继续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外国人掌管中国海关,确立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国的关税权、司法权、贸易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天津条约》
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增加赔款至800万两白银
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华租地和建设教堂
允许汉人受雇出洋做工人
《北京条约》
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
(额尔金)爵士认为,对大清政府必须进行打击,皇帝是我们打击的直接对象,圆明园是皇帝最宠爱的东西,毁坏它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几天后我们能够签定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强有力的行动。
1860年10月18日凌晨,遵照额尔金和格兰特的命令,3500名英军步兵和骑兵,开始有条不紊地焚烧圆明园。
……大火燃烧了整三天三夜,包括圆明园在内,5座皇家园林都化为灰烬。
鸦片战争前的圆明园
★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
鸦片战争后的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
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
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
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
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
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他权益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 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割香港岛给英国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赔款2100万银元
赔给英国400万两、法国200万两白银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主权领土进一步沦丧,
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时 间 条 约 割占领土
1858年 《瑷珲条约》 60多万
1860年 《北京条约》 约40万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4多万
1881年 《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7万多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权益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广州
澳门(萄占)
九龙司
香港(英占)
琼州
淡水
台湾
厦门
福州
定海
上海
镇江
南京
九江
汉口
烟台
北京
营口
黄 海
东
海
黄
河
运
河
长
江
汕头
天津
宁波
分析新增加的通商口岸有何特点:
数量上:多
范围上:广
地域上:深
营口
烟台
镇江
南京
汉口
九江
上
宁
福
淡水
台湾
厦
汕头
广
琼州
观察左图,并结合史实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天津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 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 大 战争过程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战争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
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四、开眼看世界
①设立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情报和国际知识;
②汇译《四洲志》
1841年林则徐致友人的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连声不断……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林则徐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①编写《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 使国家富强。
魏源
徐继畬,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所著《瀛环志略》描述和注释了自己对他国事物的认识和见解,用简洁的语言和评论分析了西方各国政治与科学技术、经济状况,盛赞美国创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创举,其认识高度至今难以超越。
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华盛顿异人也。…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创古今未有之局!
——《瀛环志略》
徐继畬
一个对比:19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两场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位先贤:林则徐、魏源、徐继畲
三部经典:《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八个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辨证关系,对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千年传统观念(“贵华夏”“贱夷狄”) ;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评价:
积极性:启迪人们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辱之策,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局限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器物”层次,并且为付诸实践
放大视野看战争
历史在这里沉思,让历史照亮现实
沉思二:为什么列强会在1840年后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列强为什么以中国为侵略目标?
沉思一:造成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列强的侵略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工业革命的推动)
(开拓市场、掠夺原料)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
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在这里沉思,放大视野看战争
沉思三: 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二十年,即清嘉庆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中国当时真的落后吗?
结论: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便是证明。倘说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落后’而挨打,并不合乎历史实相。
那么请想一想落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中国在清朝中叶仍属全球首富,却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迅速沦为‘东亚病夫’,成为欧美乃至后起的日本竞相瓜分的鱼肉。个中的历史原因,不正是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下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落差所导致的吗
落后就要挨打,可能是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但落后是否一定就会被打败呢?
历史在这里沉思,放大视野看战争
结论:落后必定挨打,但落后却不一定就会被打败。
被打败的,首先是那些丧失了骨气、丧失了尊严的民族——北大教授孔庆东
历史在这里沉思,放大视野看战争
材料一:2016 年4 月5 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去年10 月,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让“中国梦”与“英国梦”交相呼应,实现中英两国共赢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凤凰时事辩论会:鸦片战争170 年后,中英实力彻底逆转?中国总理访英三日,携带180 亿英镑的投资计划,引发国际媒体对英中实力此消彼长的感叹。有分析指,中国已成长为G20 成员,英国却日益没落。朝鲜日报则指,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大胜中国,但170 年之后这种关系已经完全逆转。
———凤凰网
历史在这里沉思,让历史照亮现实
沉思四:
(1)两百多年前,中、英两国各自拥有怎样的梦想?两国的梦想冲突吗?
(2)如果中、英两国实力已经实现逆转,两国的梦想还冲突吗?
(3)今天中英关系与一百多年前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从“天朝梦”的破灭到“中国梦”的崛起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历史在这里沉思,让历史照亮现实
小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更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历史,虽然有时是被动的、艰难的、沉重的、漫长的,沉痛的往事再次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只有交流合作才能发展。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