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3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2.科学思维: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2)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酒精、塑料袋、玻璃水槽、铁架台、铅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纸板、纸锅。
教学互动设计: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晾晒在阳光下的衣服容易变干
晾晒在阳光下的衣服和玉米容易变干
水烧开了,壶嘴为什么会冒“白气”?
登泰山看见山上的雾是怎样形成的?过了一回儿,在阳光照射下,为什么雾散了?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就不见了,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也干了。地上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
想想做做 塑料袋中的酒精的变化
如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看到什么变化?
甲 在塑料袋中滴入酒精 乙 把袋挤扁,把口扎紧 丙 放到热里面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
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解释: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塑料袋在热水被鼓起,袋中液体酒精不见了;在室温下,塑料袋又瘪平,袋中出现液态酒精。原因是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vaporization),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liquefaction)。
(一)、沸腾
我们常将冷水烧开以便饮用,所谓烧开就是将冷水加热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水“开”了这一生活用语在物理学中叫做沸腾(boiling),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再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猜想与假设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设计实验 如图所示。(请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实验器材的名称)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水、温度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
(建议:从下往上依次安装实验器材,被加热的烧杯必须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杯中的水适量;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的底或壁;温度计穿过纸板的孔,防止玻璃泡破损)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表格。
分析论证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论证
仿照绘制晶体熔化图像的做法,在图上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所以说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在沸腾时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想想做做 纸锅烧水
着火点是物质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就是说,当纸的温度达到183℃时,它会自动燃烧起来。
普通的煤炉的火焰温度约为60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500℃。那么,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把水烧开吗?
取一张光滑的厚纸,照图那样做成一个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水就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实际做一做,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解析:水的沸点约为100℃,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保持沸点温度100℃不变,100℃低于纸的着火点183℃,所以纸锅可以烧开水,而纸锅不会燃烧。
(二)、蒸发
洒了水的地面,凉在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是由于水汽化,变成气体。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想想议议:怎样才能使湿衣服干得快?
阳光下——温度高
摊开——表面积大
通风处——空气流速快
液体温度高,液体表面积大,液面空气流速快,液体蒸发快。
想想做做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
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解析:手背擦酒精后,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位置会感到凉。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在蒸发时吸热来降低温度。人们在高温的天气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人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想想做做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在蒸发时吸热来降低温度。人们在高温的天气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人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如图,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解析:人游泳上岸后,体表有水,水蒸发要吸热,从人体表吸热,使人体表温度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
(三)液化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雾滴——小水珠。
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小水珠。
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另外,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火箭中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装在火箭里的。
有些家庭利用石油加工时产生的可燃气体做饭,这些气体也是液化后储存在钢瓶内的,称做液化石油气。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与此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三、总结反思,超越自我
1.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空气流速影响蒸发快慢。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雾、露、白气是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四、板书设计,整合提升
1.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空气流速影响蒸发快慢。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雾、露、白气是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五、大海扬帆,尝试远航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B.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C.烧开水看到壶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室外的人从嘴呼出“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汽化成的小雾滴
B.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早晨露珠是水蒸气吸热液化而形成的
D.张家界景区的雾是空气液化而成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B.手背擦酒精处感到凉,是酒精蒸发吸热所致
C.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至升得太高
D.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是为了减慢蒸发,减小热量的散失
4.从电冰箱里拿出一罐啤酒,一会儿,啤酒罐外壁出现一层小水珠,其形成是( )
A.啤酒渗出啤酒罐外而成
B.空气遇冷啤酒罐液化而成
C.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啤酒罐液化而成
D.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啤酒罐汽化而成
5.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处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进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
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参考答案1.C;2.B;3.D;4.C;5.B。
六、作业:P63.T1
课外作业P63T2、T3。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