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2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2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9:09:08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记念刘和珍君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任务一 了解刘和珍其人
学习任务二 品读作者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称自己的学生为“君”?
刘和珍是个怎样的青年?
阅读课文,找出并概括文中叙写刘和珍的内容。
活动一 了解刘和珍其人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的相关片段
预定《莽原》全年杂志
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徒手请愿而后牺牲
毅然
微笑 温和
黯然泣下
欣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温和,有责任感
勇毅,爱国热忱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
幸福者
哀痛者
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
活动二 品读作者情感
鲁迅称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样的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惨遭杀害,作为她老师的鲁迅先生对此是怎样的心情?请划出能体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其人其事情感态度的词句,诵读并领悟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悲伤
悲痛
悲愤
记念刘和珍君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痛斥
记念刘和珍君
惨象是什么?流言又是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些文字只是冷静地还原事实,没加任何修饰性语言,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
手枪——军官配枪 有组织的屠杀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居高临下,赶尽杀绝!
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极度凶残!
记念刘和珍君
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李长之
记念刘和珍君
暴徒
受人利用
事实呢?
毅然——追求进步
黯然——有责任感
欣然——爱国热忱
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
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记念刘和珍君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
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事件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事件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记念刘和珍君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记念刘和珍君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记念刘和珍君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
记念刘和珍君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刘半农
记念刘和珍君
除了刘和珍,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杀人者、反动政府(当局者)
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
对刘和珍们的牺牲,作者除了表达赞许、悲愤外,还抒发了怎样的思考,有怎样的意图?
再读课文,找出你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提出来讨论交流。
记念刘和珍君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理性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既是对刘和珍等的讴歌赞美,也是对像刘和珍一样但还活着的人的深情鼓励。
记念刘和珍君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
言不尽意
记念刘和珍君
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
——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
记念刘和珍君
弱化 收敛 曲折 矛盾(杂文式抒情)
把眼前的哀悼与严肃的思考连在一起
反复
“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
抒情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融哀悼、愤恨、激励于一炉。
爱是主线,爱的毁灭使憎达到怒不可遏的极限!
记念刘和珍君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 ——叶圣陶《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综合信息,概括人物特点。
3、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勇于承担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播放鲁迅图片
解题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三、学习任务一 了解刘和珍其人
1、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称自己的学生为“君”?“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刘和珍君”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的尊重。
2、鲁迅为什么这么尊重刘和珍?刘和珍是个怎样的青年?阅读课文,找出并概括文中叙写刘和珍的内容。
梳理出文中叙写刘和珍的主要事件:1、预定《莽原》全年杂志 “毅然”;2、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黯然泣下”;3、徒手请愿而后牺牲 “ 欣然”。
小结:刘和珍是个坚定、追求进步思想,温和、有责任感,勇毅、有家国情怀、爱国、勇敢无畏的进步青年。刘和珍也是“幸福者”“哀痛者”“真的猛士”。
学习任务二 品读作者情感
(一)鲁迅称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样的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惨遭杀害,作为她老师的鲁迅先生对此是怎样的心情?请划出能体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其人其事情感态度的词句,诵读并领悟情感。
重点关注: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小结:这些句子表达了先生的悲伤、悲痛、悲愤。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小结:这些句子表达了先生对杀人者和流言家的痛斥。
(二)思考:惨象是什么?流言又是什么?
重点研读:“……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些文字只是冷静地还原事实,没加任何修饰性语言,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手枪”说明是行凶的是军官,这是有组织的屠杀!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行凶者是居高临下开枪的,要对示威游行的人赶尽杀绝!
“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行凶者极度凶残!
极言死事之惨,揭露了杀人者之卑劣凶残、人性泯灭,也写出了死难者勇毅沉着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
李长之说:“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小结:流言家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而事实是刘和珍(们)是“毅然”的、追求进步的,是“黯然”的、有责任感的,是“欣然”的、有爱国热忱的,是“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的温和善良的学生。流言和事实两相对比,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之所以制造流言,是为了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三)补充事件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四)补充其他相关资料:
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
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五)除了刘和珍,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这次事件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杀人者、反动政府(当局者) 愤慨
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痛斥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痛恨其“庸众”思想 怒其不争
(六)对刘和珍们的牺牲,作者除了表达赞许、悲愤外,还抒发了怎样的思考,有怎样的意图? 再读课文,找出你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提出来讨论交流。
重点研读:“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体现了作者对徒手请愿的理性反思。他认为徒手请愿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不是不要斗争,而是要讲求斗争的策略。鲁迅提倡的是“韧”的斗争精神,即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既是对刘和珍等的讴歌赞美,也是对像刘和珍一样但还活着的人的深情鼓励。
(七)探究鲁迅的“说”与“不说”。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说与不说的矛盾之处,品悟作者情感。
“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说”是因为痛惜、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想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而反复强调“不说”是因为悲愤至极、言不尽意。无话说又要说,又说不出来,矛盾重重的语句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无比纠结的外化表现。
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中评论道:“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
(八)总结本文的抒情特点——“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
鲁迅把把眼前的哀悼与严肃的思考连在一起 ,融哀悼、愤恨、激励于一炉,感情的弱化、收敛、曲折、矛盾体现了鲁迅杂文式抒情的特点。
总结
叶圣陶说:“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