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共26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课件(共26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9:10:1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书 愤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 题: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写作背景: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剖析诗歌,提炼概括“愤”的多层意蕴。(语言构建与运用)
2.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思维发展与提升)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抒情方式,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手法进行分类整合,在不同诗歌的对比练习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4.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思考讨论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愤”?
3.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世事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中原北望”——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如山,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一愤恨:报国无门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列锦:意象组合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
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空”——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xun)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二悲愤:壮志难酬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悲愤:年华空老
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
“已”——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这一联既有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悲愤:无人领军
研读诗歌:四联分别“书”了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的志向。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忧愤国家
忧愤朝政
忧愤自己
金人入侵
国土沦陷
被迫迁都
求和偏安
政治黑暗
打击主战派
年老体衰
功业无成
壮志未酬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探究诗意:诗人因何而“愤”?
书生无地效孤忠
报国欲死无战场
诸葛亮《出师表》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理清手法:诗人如何抒情?
塞上长城
借典抒情
对比手法
早晚年形象
理想与现实
自己与诸葛亮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岁---气如山
含蓄曲折
间接委婉
爱 国
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是崇尚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的士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崖山海战)。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自觉为国效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周恩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过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书愤》优质PPT
陆游《书愤》优质PPT
主题延伸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拓展阅读:
具体题目见教学设计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颗爱国的明星,而陆游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他不仅仅将爱国思想贯穿于他六十年的诗歌创作中,更是将其融入了整个生命。
同学们,我们学习这些爱国诗词,不仅要学会如何品味诗词佳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常怀爱国情怀,与伟大祖国共在。
课堂总结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剖析诗歌,提炼概括“愤”的多层意蕴。(语言构建与运用)
2.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抒情方式,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手法进行分类整合,在不同诗歌的对比练习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4.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情达意方式的运用;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剖析法,归纳提升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飞花令:猜猜他是谁?
梁启超曾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张爱萍曾满怀敬意地悼念了他: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怨未酬。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陆游:少怀壮志---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示儿》强烈的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雪洗国耻。这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也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示儿》是这样,《书愤》也是这样。本节课我们就以《书愤》为例,解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韵。
二、知人论世
(一)陆游履历:
1.仕途经历:阻力重重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塤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大成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大成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任江西常平提举,赵汝愚弹劾他“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2.军旅生涯:异常短暂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3.晚年遭遇:长期隐居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
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二)写作背景
《书愤》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三、整体感知
(一)解题:你能从本诗标题中读出哪些内容?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诵读,定基调
1.师师范读。 2.生自读、展示读。
诵读提示: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问题引读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愤”?
3.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四、读懂诗歌:
【任务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解释】1.以意逆志:以“已意”去“逆”作品之志。
“已意”指读者的切身体会、生活体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
“逆”指推测、探究、考证。
“志”指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板书一】
【具体解读】见ppt
知其人:生活、思想; 论其世:时代、背景(前面已介绍)
小结:王国维先生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内容,体现时代价值。同时创作背景又是一个直接诱因。“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虽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
【任务二】研读总结,形成认知
1.四联诗分别“书”了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诗人因何而“愤”?
①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②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板书二】
3.诗人如何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借典抒情:含蓄曲折 间接委婉
②对比 【板书三】
【过渡语】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任务三】拓展阅读【课堂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做】
(一)对比鉴赏《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
【解析】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解析】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直接蕴藉其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闷闷不乐,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见《晋书●王导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诗人指斥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达官贵人。
C.诗人借荒寒汀州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然本诗尽显失意悲愁却又不失沉雄浑厚气象。
2.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C
2.①同:《夜泊水村》 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
②异:《夜泊水村》诗颈联鲜明表达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也包含作者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他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也没有谁能了解他的苦心。是全诗之眼。《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作者对自身的辉煌功名只能出现在镜中在梦里,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的凄清萧瑟的景象,渲染了作者的心境。
B.“黯黯长安路”中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虚指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C.“应如故”,想起自己在大散关和渭水边的战斗经历,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忧虑。
D.全词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追昔,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抚今。全诗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2.简要分析这首诗词下阙的感情和《书愤》感情的异同。
【答案解析】1.D
2.同:(1)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早信此生终不遇”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终不遇”和“空自许”写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2)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如“当年悔草《长杨赋》”运用典故,讽刺统治者和汉成帝一样昏庸无能,其中“悔”字透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书愤》尾联运用典故,渴望效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暗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
异:(1)“江海轻舟今已具”化用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含有归隐江湖的意思。(2)“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感叹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3)《书愤》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及颔联回顾两次战斗经历,写出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4)《书愤》“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出时光流逝,英雄迟暮之感。
五、课堂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颗爱国的明星,而陆游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他不仅仅将爱国思想贯穿于他六十年的诗歌创作中,更是将其融入了整个生命。
同学们,我们学习这些爱国诗词,不仅要学会如何品味诗词佳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常怀爱国情怀,与伟大祖国共在。
最后让我们齐读全诗,再次体会陆游的这份千古悲情,万世绝唱,以此表达我们对陆游以及像陆游一样的爱国者的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
倒装 年华已逝
列锦 《书愤》 壮志难酬
用典 陆游 敬仰诸葛
对比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建功立业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