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分析细节,体会英雄前辈的革命精神。
2.理解与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提炼可供创作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
3.通过小说创作,表现与传递当今时代楷模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与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提炼可供创作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为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小说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为了庆祝建党百年,《今日访谈》栏目推出了一期特别的节目,邀请了嘉宾王愿坚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年那些事。
嘉宾介绍:王愿坚(1929年—1991年),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二、访谈环节:
环节一:聊聊嘉宾的革命故事(叙事视角)
1、故事背景
那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边区主力红军一部分北上抗日,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4月出发去长征。留下来敌后斗争的小部队,在主力红军撤走后,遭到了白匪疯狂的“围剿”。 敌人通过“移民并村”的方式,企图切断共产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山脚下村落中的群众强制迁移到靠平原的大村子……
2、叙事视角
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等。
环节二:在嘉宾的革命生涯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人物、细节)
黄 新:形象特点①热爱党,忠诚于党②机灵、谨慎小心③沉着冷静,机智果敢④英勇无畏,勇于献身
黄新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她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连女儿吃一根腌豆角,她都抢下了,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机灵、谨慎小心,第一次见面,很机灵地和我接头,并谨慎小心地告诉我下次先从破洞瞅瞅;沉着冷静,机智果敢,当知道走漏消息后,冷静分析,果断安排,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英勇无畏,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党费》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绘,使得作品细腻真实,完整统一。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作品会有更深的感触,留下更深的印象。比如形势严峻,却始终不忘“唱红歌”的场景;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缴党费,不缴钱,缴实用的东西——集体凑集的不同颜色的咸菜;缺衣少食却依旧省下来缴党费的银洋;磨损的很旧但上面印的镰刀锤头和县委印章依旧鲜红的党证……
文中写“我”第二次来到黄新家,从破门 口看到她家的情形时,有很感人的细节描写:有气无力的孩子倚在妈妈身上,妈妈正忙着装咸 菜,轻易见不着油盐的小孩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忍不住用指头蘸盐水,放在口里吮着,并抓了一 根腌豆角往口里填,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夢筐里的菜”,然后夺过那根菜,孩子哇地哭 了。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呢?黄新“瞅了瞅孩子”这个动作,体现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 感——孩子多么可怜,瘦骨嶙峋,正需要营养,正让人心疼;但是“又瞅了瞅夢筐里的菜”—— 同志们在山上很艰苦,正等着这些给养,好去打败敌人。于是,她狠心地夺过了菜。这个看似没 有人情味的动作,饱含的却是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爱,是一种大爱。通过这个细节,黄新这个人物 的形象立体鲜明起来,也为她在后文选择为革命献身作了不可缺少的铺垫。黄新牺牲前,“我” 要跑,她却命令“我”躲在阁楼上,把孩子托付给“我”,总之,她决计承担一切后果,也要换 同志的安全。然后,叮嘱“我”撤退的路线,嘱托“我”把咸菜带走,把孩子带上山,特别是 那个嘱托孩子、一语双关的细节——“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感人肺腑,一个细心又温 情、果敢又刚强、慈爱又忠诚的母亲、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细节:唱红歌;从女儿嘴里抢回咸菜;不同颜色的咸菜;银洋;党证
前后照应、结构紧凑、丰富人物、推动情节
例如:①作品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观察都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耳朵边有颗黑痣,凭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圆要交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圆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沙罐子里咸菜窝窝底下找到党证和一块银圆;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靠房顶位置用几根木头搭了一个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三、当年那些人那些事对新时代的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1.不忘党员身份;2、不忘信仰;3、为人民服务
四、作业:结合《党费》所学以及当今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创作一篇小说,表现新时代先进党员的精神风貌。
以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为素材,启发与帮助学生完成构思。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
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
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
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
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感动中国》黄文秀颁奖词
人物简介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的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有同学问过她,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黄文秀在驻村期间,曾在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8年,黄文秀请来技术员改造全村2000亩将近荒废的沙糖桔果树,引进专业公司,建起规范化的沙糖桔产业园,群众以土地入股,公司负责沙糖桔的技术和管理,全村沙糖桔产量由原来的6万多斤增产到50多万斤,她四处奔走,引来了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多地的果商,销路终于打开了。她还带着大家修路、安路灯、建蓄水池,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打手电筒,原来的“空壳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38万元,百坭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2018年,黄文秀带领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2(共11张PPT)
党 费
王愿坚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今日访谈》栏目推出了一期特别的节目,邀请了嘉宾王愿坚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年那些事。
嘉宾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访谈环节
聊聊嘉宾的革命故事(故事背景、叙事视角)
1
在嘉宾的革命生涯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人物、细节)
2
当年那些人那些事对新时代的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3
环节一:聊聊嘉宾的革命故事(叙事视角)
1、故事背景
那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边区主力红军一部分北上抗日,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4月出发去长征。留下来敌后斗争的小部队,在主力红军撤走后,遭到了白匪疯狂的“围剿”。 敌人通过“移民并村”的方式,企图切断共产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山脚下村落中的群众强制迁移到靠平原的大村子……
环节一:聊聊嘉宾的革命故事(叙事视角)
2、叙事视角
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优点:
(1)给读者亲历的感受,亲切真实。
(2)有利于感情的抒发,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等。
环节二:在嘉宾的革命生涯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人物、细节)
①热爱党,忠诚于党
②机灵、谨慎小心
③沉着冷静,机智果敢
④英勇无畏,勇于献身
……
黄 新
动作、语言
环节二:在嘉宾的革命生涯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人物、细节)
唱红歌
不同颜色的咸菜
银洋
党证
从女儿嘴里抢回咸菜
前后照应,结构紧凑,丰富人物
环节三:当年那些人那些事对新时代的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
不忘信仰,
为人民服务!
环节三:当年那些人那些事对新时代的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
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
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
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
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
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感动中国》黄文秀颁奖词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