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
2、学会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3、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5、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篇作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解两篇作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地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何而来的科学道理。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正确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
写作背景及文体介绍
写作背景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需要将建国以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便成了第一次认识飞跃的象征。
1956年之后,在《决议》指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强调通过高速度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提高生产力水平。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工业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印发,毛泽东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本文属于哲学论文。
文体知识
政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从正面论说见解。政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具有政治性、指导性、严密性。哲学论文就属于政论文。
哲学论文: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本文即为哲学论文。
三、阅读方法介绍
整体阅读基本方法: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能通过列提纲清晰展现文章结构。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四、整体把握
任务一: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六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1)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分析问题: (2)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五、细品深研
任务二: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鲜明地提出了论点。请针对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思路结构:
客观唯心主义 生产斗争
人的正确思想 阶级斗争
主观唯心主义 科学实验
任务三: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哪两个阶段 请找到相关的段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文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第一阶段:
现象 积累
社会存在——社会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想)
反映 量变
物质——精神 存在——思想
文本: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第二阶段:
检验
理性认识——社会存在——社会实践————正确与否
精神——物质 思想——存在
思考:“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自然界的斗争”?
明确:因为在社会斗争的某个阶段会有例外,有时候虽然思想正确,但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会导致暂时的失败。所以,这样特别强调“自然界的斗争”,会使表达更加准确、论证更加严谨。
任务四:这两次飞跃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文本: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明确:
必要性——第二次飞跃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思想正确与否,而且别无他法。
重要性——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这体现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所以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更伟大。
任务五:本文谈到的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文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明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以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为基础的,即人的认识一定经历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这样两个阶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又强调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文章开头通过设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论点。然后通过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分析论证,最后阐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重申且深化了本文的论点。
任务六: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有哪些现实意义?
文本: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明确:
必要性: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不知道人的思想来自哪里;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理解。必须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重要性:在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方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
论之有道
任务七:作为一篇哲学论文,本文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明确:
1、针对性强
对我们的同志尤其是农村干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旨在提高认识。
2、结构严谨
层进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重要意义
3、论证严密
文章概念明确,用词准确,判断正确,推理具有逻辑性。
4、语言通俗
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比较鉴赏
任务八: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什么时期?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谈一谈两文写作的针对性、现实性。
篇目 写作时期 针对性 现实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 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断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 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有深刻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任务九:《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两文都始终贯穿这“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观点。请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述“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不同。
篇目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党内同志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实际,不研究、不了解;对于理论,孤立地学习、无的放矢地学习。 强调理论学习的目的性:要将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不知道人的思想来自哪里;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理解。 侧重论述理论与实际(即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换,同时具有无限性。从而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拓展阅读
结合下面的文章,谈谈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请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
王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
习近平总书记警示,领导干部要加强实践,真刀真枪去打拼,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空里客”。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作为干部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年轻干部更要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思想上引领,明确态度下功夫。古人云:“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不实践无以知真相,不实践无以长才干,不实践无以增智慧。我们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破解难题,在找准方法和路径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年轻干部经过努力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笔记中、心得里,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结合本职工作、基层工作,在履职尽责中有针对性地施展才能、锤炼本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在行动上落实,找准角度破难题。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大力弘扬“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解决不了问题,瞎子摸象,闭着眼睛捉麻雀也解决不了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目的,才能真正把握“用”的恰当、“用”的实际,做好项目化管理、专班化攻坚,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作风上规范,提升温度得民生。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党员干部要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动员党员开展联户工作,使党员与群众真正心连心,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撸起袖子、扑下身子,联系到户、帮扶到人。要把严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古人云:“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就是我们的坚持,相信只要肯下真功夫,勤于思、践于行、持于恒,定能立得稳、走得正、行得远。(共22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学习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会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篇作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解两篇作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需要将建国以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便成了第一次认识飞跃的象征。
1956年之后,在《决议》指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强调通过高速度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提高生产力水平。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工业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印发,毛泽东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
背景介绍
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背景介绍
文体介绍
政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从正面论说见解。政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具有政治性、指导性、严密性。哲学论文就属于政论文。
哲学论文: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本文即为哲学论文。
整体阅读
基本方法: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能通过列提纲清晰展现文章结构。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整体把握
任务一: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理清文章结构。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六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
任务一: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理清文章结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二)分析问题:
(1)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2)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细品深研
任务二: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鲜明地提出了论点。请针对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的正
确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
破立结合,鲜明有力
细品深研
任务三: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哪两个阶段 请找到相关的段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第一阶段: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社会存在
现象
反映
感性认识
积累
量变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物质——精神
存在——思想
细品深研
任务三: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哪两个阶段 请找到相关的段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第二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社会存在
正确与否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精神——物质
思想——存在
检验
细品深研
思考:“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自然界的斗争”?
因为在社会斗争的某个阶段会有例外,有时候虽然思想正确,但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会导致暂时的失败。所以,这样特别强调“自然界的斗争”,会使表达更加准确、论证更加严谨。
细品深研
任务四:这两次飞跃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必要性——第二次飞跃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思想正确与否,而且别无他法。
重要性——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这体现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所以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更伟大。
细品深研
任务五:本文谈到的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以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为基础的,即人的认识一定经历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这样两个阶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又强调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细品深研
任务六: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有哪些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必要性——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不知道人的思想来自哪里;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理解。必须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重要性——在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方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
论之有道
任务七:作为一篇哲学论文,本文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1、针对性强——针对基层干部
2、结构严谨——层进式结构
3、论证严密——概念明确,用词准确,
判断正确,推理严密
4、语言通俗——准确、鲜明、生动
比较鉴赏
任务八: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什么时期?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谈一谈两文写作的针对性、现实性。
篇目 写作时期 针对性 现实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
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断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
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有深刻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较鉴赏
任务九:《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两文都始终贯穿这“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观点。请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述“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不同。
篇目 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党内同志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实际,不研究、不了解;对于理论,孤立地学习、无的放矢地学习。
强调理论学习的目的性:要将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不知道人的思想来自哪里;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理解。
侧重论述理论与实际(即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换,同时具有无限性。从而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拓展阅读
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
王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
习近平总书记警示,领导干部要加强实践,真刀真枪去打拼,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空里客”。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作为干部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年轻干部更要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思想上引领,明确态度下功夫。古人云:“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不实践无以知真相,不实践无以长才干,不实践无以增智慧。我们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破解难题,在找准方法和路径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
拓展阅读
强调:“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年轻干部经过努力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笔记中、心得里,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结合本职工作、基层工作,在履职尽责中有针对性地施展才能、锤炼本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在行动上落实,找准角度破难题。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大力弘扬“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解决不了问题,瞎子摸象,闭着眼睛捉麻雀也解决不了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目的,才能真正把握“用”的恰当、“用”的实际,做好项目化管理、专班化攻坚,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拓展阅读
在作风上规范,提升温度得民生。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党员干部要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动员党员开展联户工作,使党员与群众真正心连心,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撸起袖子、扑下身子,联系到户、帮扶到人。要把严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古人云:“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就是我们的坚持,相信只要肯下真功夫,勤于思、践于行、持于恒,定能立得稳、走得正、行得远。
结合此文,谈谈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请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