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 第三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 第三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9:22:24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学习要点
1、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司马迁的写作目的。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第三课时
课文解读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第四部分
悲:为动用法,为……而悲。
适:到某地。
涕:眼泪。
吊:悼念
同:意动用法,把……看作 一样
去就:指离官去职和在朝廷任职。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一: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
忠君爱国: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坚持正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坚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二: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原因:
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
分析比较
才 能:博闻强识,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人 品:忠君爱国,行廉志洁
    坚持正义,矢志不渝
文学成就:《离骚》、《天问》等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人生遭遇:君王昏聩,听信谗言,
多次被贬,投江自尽。
命运选择:以死明“志”
才 能:博学多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人 品:正直不屈,忠君爱国、
    仗义执言,身残志坚
文学成就:《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人生遭遇:受谗被疏,遭受宫刑
命运选择:以生践“志”  
屈原
司马迁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三: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为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
一是司马迁所能见到的关于屈原生平的资料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填白。
二是司马迁写作所依据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有其“隐晦性”,要揭开这层面纱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议论,这样隐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显现。所以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采用的是“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即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四: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结尾“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这种矛盾的说法?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
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
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也是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控诉和对屈原遭遇同情的一种愤懑的说法。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五: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探究任务六: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延伸
荣格说,“文化最终的沉淀是人格”,人类群星闪耀,在精神的长河中,屈原已经化为成一种命运,一种品格。
中国诗人都有屈原情结。屈原伟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不可磨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们要做屈原的传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九死犹未悔的气节,应是所有读书人致力学习的气质。 ——余光中
也许他走了生命的极端,才使后来的继承者坚定地站立在生命的苦难中,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煜、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都是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刘小川《品中国文人》
探究任务六: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意义是什么?
①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②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汇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延伸
探究任务六: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意义是什么?
③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④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们鉴赏并学习了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篇传记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为他的身世遭遇鸣不平,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小结
课外拓展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阅读《哀郢》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的思想情感。
外承欢之汐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愉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接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课外拓展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阅读《哀郢》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的思想情感。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污蔑之名。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的忠贤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却越来越被疏远。
尾声: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
作者满腔愤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顷襄王听信奸佞,远离贤臣,怎能强国安民?尾声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的痛苦和悲伤。
课外拓展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课外拓展
(1)、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5)、 “指”通“旨”
(6)、濯”通“浊”
(7)、绌”通“黜”
(8)、从”通“纵”
(9)、内”通“纳”
(10)、详”通“佯”
(11)、反”通“返
(12)、质”通“贽”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
作业
1.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分析屈原对司马迁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试着写一首《吊屈原诗》或一篇《吊屈原文》。
谢谢观赏!《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章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本文如何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凸显人物精神和品格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的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文言基础知识,能根据司马迁的评价及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人格。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解读课文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屈原的?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色?
课文解读
第四部分(12)
请同学翻译课文第12自然段,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详见课件。
(2)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一: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
明确:
忠君爱国: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坚持正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坚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探究任务二: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
原因:
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
补充:
屈原
才 能:博闻强识,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人 品:忠君爱国,行廉志洁
    坚持正义,矢志不渝
文学成就:《离骚》、《天问》等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人生遭遇:君王昏聩,听信谗言,
多次被贬,投江自尽。
命运选择:以死明“志”
司马迁
才 能:博学多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人 品:正直不屈,忠君爱国、
    仗义执言,身残志坚
文学成就:《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人生遭遇:受谗被疏,遭受宫刑
命运选择:以生践“志”
总结:屈原的遭遇是不幸的,司马迁的遭遇也是不幸的。屈原因为楚怀王的昏庸贪婪,空有才能,惨遭放逐;司马迁因为汉武帝的残暴寡恩,空有抱负,惨遭宫刑。可黑暗的现实都没让他们放弃,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行。发愤著书,屈原有了《离骚》,司马迁有了《史记》。就现实主义精神来看,司马迁可以说是屈原的继承者。他们在灵魂的深处是共通的,都是“虽千万人,吾往矣”,都是“精神明亮的人”,都是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他们心有灵犀。司马迁对屈原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作者饱含深情为屈原作传。
探究任务三: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为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
明确:
一是司马迁所能见到的关于屈原生平的资料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填白。
二是司马迁写作所依据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有其“隐晦性”,要揭开这层面纱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议论,这样隐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显现。所以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采用的是“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即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
探究任务四: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结尾“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明确: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
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
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也是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控诉和对屈原遭遇同情的一种愤懑的说法。
探究任务五: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探究任务六: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意义是什么?
屈原情结:
荣格说,“文化最终的沉淀是人格”,人类群星闪耀,在精神的长河中,屈原已经化为成一种命运,一种品格。司马迁这样推崇屈原,我们后来人也是这样推崇屈原。
也许他走了生命的极端,才使后来的继承者坚定地站立在生命的苦难中,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煜、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都是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
中国诗人都有屈原情结。屈原伟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不可磨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们要做屈原的传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九死犹未悔的气节,应是所有读书人致力学习的气质。
——余光中
明确:
①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②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汇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③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④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小结
本节课我们鉴赏并学习了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篇传记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为他的身世遭遇鸣不平,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我来试一试:
如果你要给新书《屈原传》设计一个腰封,文字部分你会怎么写呢?请设计一下。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是他,成就了一个叫端午节的世代怀念;是他,写就了一篇篇美妙浪漫的诗篇;是他,铸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与灵魂。
课外拓展
1、阅读《哀郢》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的思想情感。
外承欢之汐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愉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接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明确:作者满腔愤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顷襄王听信奸佞,远离贤臣,怎能强国安民?尾声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的痛苦和悲伤。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明确: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
作业
1.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分析屈原对司马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试着写一首《吊屈原诗》或一篇《吊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