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空城计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是 元末明初 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 ) 旌旗( ) 纶巾( ) 笑容可掬( )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 、
。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
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二是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由笑到疑到撤兵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用原文回答)
1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原文回答)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二)
舌头如刀
⑴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笨蛋……
⑵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则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下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⑶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⑷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快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⑸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的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⑹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⑺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7、第一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 把花瓶和笔筒的位置弄反了,这一原因暗示着老人脾气怪癖,我受了委屈 。段末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省略了他恶骂的内容 。
18、第二段中“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意思是说 老人除了爱骂人之外,再没有伤害或威胁他人的别的本领了 。它暗含着对老人的 同情或谅解 之情。
19、第三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对比 ,重在表达 恶语伤人 之意。
20、第四段写老人的性格由 怪癖 变为 慈祥 ,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 “我”讲的故事起了作用。 。
21、第四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是不是表示“我”给老人加了糖,但自己却忘了?
.不是,老人是用这种方式委婉表达自己的歉意。
22、第五、六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一例子仍是用来证明“恶语伤人”的,它扩充了文章论据,也使文章的结尾成为一种呼吁。
23、最后一段中说:“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前者是指 亲切、友善 的话,后者是指 恶毒、伤人 的话,这一句运用了 对比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说明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注意 讲究文明、讲究分寸 。
24、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来。
(三)
白 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者蜂拥而至。
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燥热的心情,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四个大字:“ ”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挪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全部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外商独资企业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25、文中“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属于什么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6、高工在考卷上毅然写下了哪四个大字?请联系全文思考。
无可奉告
27、高工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你知道高工的苦衷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厂里的数百名职业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28、这篇小说除了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
情节曲折,结尾喜剧性的变化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9、高工最后技压群雄,白卷夺冠,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多年的职业道德。做人要属守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或重用。
14*《美猴王》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开明国文讲义》 ,作者 吴承恩 , 明代 小说家,著有 《西游记》 。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 ) 瞑目( ) 七窍( ) 镌刻( ) 石碣( )
3.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是由花果山顶一仙石迸裂风化而来。
4.简述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
与群猴避暑--去山涧洗澡--顺涧爬山,至源流处--跳入瀑布泉中--率众猴入水帘洞--称猴王
5.课文在叙述美猴王来历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
6.课文想象丰富,请举出一两例来。
石猴的来历、水帘洞、石房内的陈设等。
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写出两件孙悟空的故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
干涸的眼睛
“把医生叫来,”亿万富翁喊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
……八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作了第108次检查,他们得出了一个最终结论: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对亿万富翁的眼睛都不适用。解除痛苦的惟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能哭出眼泪呢?
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这些女演员,心中揣度着把她们请来该出多少钱……
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亿万富翁仍是抱怨眼睛痛。
下属们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他在看电影时,却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电影放映结束后,陪看电影的人泪眼汪汪,可他的眼睛仍是干涸疼痛。
后来,亿万富翁被下属们破天荒地带去参观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看着窗外饥寒交迫的贫民们,他感到十分新奇,大声地说:“真是景色非凡哪!”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疗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他的眼睛依然干涸无泪、疼痛难忍。
事情发展到了( )的地步了。下属们终于研究出一帖奇妙的“药方”:他们找到了一个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那人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他们把这人抬到亿万富翁家里。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像)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就这样,每当他觉得痛时——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只要在那人的病榻旁坐一会儿,就会伤心掉泪,眼睛顿时就不疼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
不幸的是,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的,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下起,受着同样的痛苦。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就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8、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B )
A、急不可待 B、刻不容缓 C、心急火燎 D、千钧一发
9、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如果把文章的题目改为“不流泪的人”好不好?请简单说明理由。
亿万富翁治眼病。不好。改后的题目可能让人误以为文章是要写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它没有原题目具有的讽剌意义:亿万富翁有钱,可没有普通人的感情,他是可鄙又可悲的人。
10、什么原因使亿万富翁“终于哭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亿万富翁看到“自已”生命垂危、痛苦难耐,感到悲伤,“终于哭了”。另一个“他”指的是相貌酷似亿万富翁的穷苦病人,这个“他(自己)”“越是病痛难熬”,也就越能增加亿万富翁的恐惧感 ,就会悲伤流泪,这恰好减轻了眼睛的疼痛感 。这句话具有很强的讽剌性:亿万富翁只关心自己的命运,贪生怕死内心空虚到了极点。
11、上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方法对刻画亿万富翁的作用。
例:“一批学识广博的人……可他却无动于衷。”作者通过对比更加尖锐地讽剌和鞭挞了亿万富翁畸形的心态和龌龊的灵魂。
12、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改为“干涸的眼睛能流泪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会受到什么影响?
文章的最后一段与表达的主题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原结局表达了作者对极端自私的亿万富翁丑恶心灵的憎恶。改后达不到此效果。
13、另选角度,从文章的风容、构思或语言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并自己解答。
(二)
恨
接连好几天,他发现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它浑身汗津津地卧在圈里头。
夜里,他躲在圈口,刚到半夜,他看见它用犄角挑开挡在圈口的栅栏,走了出来,他悄悄地跟着它出了村,钻进了山沟,左拐右拐……
猛地,他惊呆了,也吓坏了,浑身发抖,连声气也出不来……他看见从沟里边仰头窜出来一只土豹子,毛森森的身子,绿幽幽的眼睛,血盆似的大口,一股呛人的腥味儿……无须互通姓名,它们一照面就交上锋了。
豹有豹术,牛有牛招。
一个是扑、抓、咬,一个是顶、撞、踢。
它们是敌手,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同怀一种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对方,( )在现在,( )在将来,迟早有一天。
豹的凶残狠毒,牛的倔强勇猛。
凭着这些,它们玩强地拼搏着,真是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好一阵鏖战!直到残月西斜,曙色初露,才各自收住招法,一个走回山里,一个走出山外。
他看了半宿,抖了半宿,尿了一裤子尿。
苦思苦虑了一整天,他决定了。
晚上,当磨犄角累了躺在圈里的时候,他偷偷把两把尖刀绑在它的犄角上。
果然,在这天夜里,它把它的敌手置于死地了。
第二天清晨,他在牛圈面前的碾盘上宰了那头土豹子,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人们一边听他眉飞色舞地演说,一边交口称赞着(它、他)——胜利者。
当它看见他从自己的犄角解下那把尖刀的时候,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尔后,它久久地望着那披在轱辘上的血迹未干的豹皮。望着望着,它走了过去。
它围着碾盘转了两圈,猛然,它一头撞在那披着豹皮的碾轱辘上,头骨碎裂,犄角折断,倒在了敌手的皮前面。
这不幸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说,它是把豹皮当成土豹子才撞上去的,大家埋怨他不该粗心大意,把豹皮披在碾轱辘上。
14、“势均力敌”中“敌”的意思是 (力量)相等的。 。
15、第六段括号中填的一组词是 不是……就是…… 。
16、文中描写“牛招”的动作是 顶、撞、踢 ,牛为这场鏖战所做的准备是 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 。
17、牛与豹交锋时,文中描写牛的勇猛,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牛坚信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战胜对手,也为下文牛恨他施计而撞倒在敌手的皮前埋下伏笔。
18、文中有一处细节最能表现牛的性格,这个句子是( B )
A、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 B、它短促地叫了一声 C、望着望着,它走了过去
19、文章结尾句,大家的埋怨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牛之所以撞上去是因为它知道了取胜并非凭自己的真正实力,而是主人在它头上绑了两把尖刀。
20、“人们一边听他眉飞色舞地演说,一边交口称赞着(它 他)——胜利者”。括号内应选的词是 它 ,理由是 “它把它的敌手置于死地了” 。
21、根据文意,从下面四组词中各选出一个词,编成文章情节提纲。
A、鏖战 观斗 拼搏 ( 观斗 )
B、施计 受辱 杀敌 ( 施计 )
C、误撞 撞碾 惊叫 ( 撞碾 )
D、遗恨 非难 遭怨 ( 遗恨 )
22、《恨》一文主要写了谁恨谁?为什么恨?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牛恨他施计。牛怨恨自己不是真正凭实力战胜对手。竞争应是公平的(意思对即可)。
15、心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恍惚( )( ) 簪子( ) 蜷( ) 发窘( ) 抽噎( )
2.释词:
恍惚: 发窘:
抽噎: 棱角分明:
3.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说说。
像万卡那样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
4.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地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课文时涌出了泪水?说说你的看法。
5.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接下去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
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京京和万卡有同样的遭遇,所以万卡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精神不集中。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赵小桢朗读时奶声奶气,不能体会万卡作为一个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时的心情。
7.文中为什么插叙京京为爷爷点烟、爷爷给京京讲故事的情节?
插叙京京同爷爷的交往,体现了京京和爷爷深厚的感情,为下文写京京对爷爷的怀念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
给予
①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②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呵!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③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这个小男孩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④“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那样。”?
⑤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⑥“当然,我非常愿意。”?
⑦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⑧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⑨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后来,保罗听到小男孩返回来了,不过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他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⑩保罗下了车,把那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8.①段中“小淘气”这个称谓包含着什么意思?把它换成“小男孩”好吗?说出理由来。
“小淘气”包含着保罗对小男孩的些许反感、误解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换,否则传达不出来这种态度感情。?
9.②段中加点的“吃惊”写出了小男孩内心的极大震撼,他没想到,“哥哥”能做的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像;⑤段中加点的“吃惊”写出了保罗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小男孩超出自己年龄的那份责任心让保罗吃惊。
10.通过 眼睛 进行肖像描写,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男孩因为 想着能为弟弟带来快乐而兴奋 ,所以“眼里闪着亮光”。
11.请你说明⑨段中“他回来得很慢”的原因。
小男孩毕竟年龄还小,他上楼要照料弟弟,还要吃力地背弟弟下楼,所以就慢。
1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给予”的多重含义。
“给予”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②“给予”是小男孩典型的性格特征。③“给予”是人生快乐的真谛。④“给予”的本身是丰厚的回报。
13.保罗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吗?请你说说文中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①是展示人物、展开情节的线索人物。②以保罗是成人这一特定角色和几次对小男孩的误解与小男孩形成对比,以突出小男孩的可贵与可爱。
14.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法或见解?请把它写在下面。
(二)
总统梦
“胖胖,快起来!”
“还没有——亮嘛”
“你昨天保证了,早晨起来把作业做完呀!”
“嗯——嗯,人家刚作了梦……”
“别说梦话了,快穿衣服,看你爸打你!”
“妈,我真的做了个梦嘛!”
“好,好,好孩子,听妈的话,快着,抬胳膊!”
“我梦见呀我当了总统。”
“算术不及格,还当总统呢,伸腿儿!”
“不骗您,我还下了一道命令,我……”
“伸脚丫!”
“管学校的大臣跪在我面前,我坐在宝座上,可威风啦,我命令,给老师的孩子作业留得多多的!”
15、小说的主人翁是 胖胖 。
16、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胖胖清晨被 妈妈叫醒,妈妈一边给他穿衣服,他一边讲述总统梦。
17、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 以对话结构作文。 。
18、读懂文义,在下列对话后面补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或情态。
“胖胖,快起来!” 妈妈着急地说。 (合乎题意即可。)
“还没有——亮嘛” 胖胖极不情愿。
19、简析这篇小说的主题。
表达出繁重的课业负担给孩子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20、任选一个角度,写一两句赏析的话。
可从语言、内容、构思等 多方面着手,如:本文运用对话体,角度独特,叙述简洁,发人深省。
16 *、勇气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颀长( ) 拘谨( ) 熹微( ) 咆咽( )
2、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他是第101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B、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C、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3、用横线画出表现德军凶残的动词:
⑴转眼之间就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⑵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⑶一个冲锋队员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
⑷德国人命令他站在院子里,把他当场枪毙了。
4、文章标题是“勇气”,作者在文中也写了两种“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多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明显,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个体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因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勇气和力量,更多地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更为作者所看重。
5、“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在对付的这种人民。”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德国兵不会说法语,无法进行交流。
B、德国兵没想到法国女人会把美国伞兵藏起来。
C、德国兵的嚣张在像法国女人这样勇敢的人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D、德国兵没想到美国伞兵这么聪明,居然第二次藏进法国女人的家里。
6、文中说:“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对此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D )
A、“我”喜欢听战斗故事。
B、作者狄斯尼是美国人,所以对美国伞兵的遭遇特别关注。
C、“我”被两位主角惊险离奇的遭遇打动了。
D、“我”被法国女人和美国伞兵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
7、为什么说法国女人“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对此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法国女人因救助了美国伞兵而被人称颂,她是幸福的。
B、法国女人看到了诺曼底地区的解放,因而是有福气的。
C、法国女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平,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诠释了信仰的真正含义,她是幸福的。
D、法国女人因为自己的“勇气”没有被德国兵杀害,她是“有福气”的。
8、运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要有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只要保留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 如: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9、下列句子括号中的成语作用恰当的一项是( B )
A、古人中不管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爱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缝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10、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A )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 )从社会角度看,( )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 )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同样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A、但是 只有 才 也 B、因为 只要 就 也
C、因为 只有 才 却 D、但是 只要 就 却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现在,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它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
空着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仍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逢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是为了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着。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扑向尼玛克,他倒了下去。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了。尼玛克已经非常饥饿,现在只有听任它的摆布了。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子。他随时都想放声尖叫。
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浮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两个黑影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11、第十一段写“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着这种感情”中“这种”指代什么感情?上述句子表现了诺尼怎样复杂的心理?
“这种”指痛恨自己的感情。前一句表现诺尼对爱犬的怜悯和不忍心杀犬的悲伤情感,后一句写他为自己不得不杀爱犬而感到羞愧、恼恨的感情,但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这两句表现了诺尼内心选择爱犬还是爱己的剧烈的思想冲突。
12、第十四段中“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作用?
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诺尼改变了主意,在爱犬和爱己之间选择了爱犬,表现他对尼玛克真切的爱和善良的本性。
13、第十五至第十八段中划线词句对犬的描写,表现了尼玛克怎样的心理变化?
表现尼玛克为饥饿所迫极想吃了放下刀子的小主人充饥,然而小主人真挚的爱激发了它对主人真切的爱和忠诚,终于使它在爱己和爱主人之间选择了爱主人的内心斗争的过程。
14、第十八段写“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的哭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诺尼的哭声中交织着对爱犬的感激,真切的爱,对自己曾想杀爱犬充饥的自私渺小的悔恨,对身处绝境的无奈和悲伤的复杂的感情。 1
15、小说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爱是相互的,爱是一种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