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2013-2014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课训练打包(26-30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推荐】2013-2014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课训练打包(26-30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11:17:27

文档简介

26、卖油翁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1、《卖油翁》作者 欧阳修 ,  北宋  时期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骄傲自大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担:放下担子   )
汝亦知射乎(知:懂得     ) 无他,惟手熟尔(惟:只不过    )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B )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4、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5、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B )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6、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 D )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7、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D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8、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C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9、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1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11、能反映陈尧咨“以此自矜”的语言是:
⑴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⑵ 尔安敢轻吾射?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2、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写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13、从全文看,写了两个人物,其实写 陈尧咨 完全是为了写  卖油翁    。
14、划线的两句从语气和表达效果分别是 疑问  和  反问 。这两句话自然引出卖油翁“  “但手熟尔”    ”的结论和  酌油献技    的行动。
15、解释指定的词语:
而:而钱不湿( 转折 )  笑而遣之( 修饰 )  释担而立( 顺承  )
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射箭  )  尔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
尔:但手熟尔( 同“耳”,罢了 )   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
27、三峡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三峡》选自 《水经注》 ,作者  郦道元  是  北魏  地理学家、散文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叠嶂(   ) 曦月(   ) 溯(   ) 素湍(    ) 绝山献(   )
3.课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日月)
⑶沿溯阻绝(沿: 顺流而下 )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 )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的水 ) 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确实,实在 )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 ) 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回声 )
5.译句: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由     )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长时间地   ) 巴东三峡巫峡长( 长度大    )
7.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素湍绿潭 ,含义是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略无阙处     通   ,意思是 。
⑵哀转久绝     通   ,意思是 。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旅人的哀愁。
10.《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


1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两句诗。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2、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
13、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
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14、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 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1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 三峡水流之湍急    
1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
18、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小   ,先  总 后 分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地点  或季节,中间是 景物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烘托  之。

28 *、古文二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勉旃(   ) 愕然(   ) 辇(   ) 蕴蓄(   ) 塾师(   )
2.《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作者 徐珂 ,选自《清稗类钞·敬信》 ,《戴震难师》作者段玉栽 ,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重诺责,敦风义(敦:重视 ) ⑵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券:票据,凭证 )
⑶归之,愕然不受(愕然: 惊讶的样子) ⑷且父未尝语我也(语: 告诉 )
⑸先生是年乃能言(乃: 才 ) ⑹盖聪明蓄者久矣(蕴蓄:蕴藏,积蓄 )
⑺日数千言不肯休(休:停 ) ⑻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何以:以何,凭什么 )
4.指出下列词语古今不同含义:
⑴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几何:古义         ,今义           。
⑵此非常儿也
非常:古义         ,今义           。
5.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亡:亡何( ) 其人亡( )
⑵然:朱文公何以知然(        ) 愕然不受( )
6.译句:
⑴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⑵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⑶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⑷此非常儿也。

7.《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有什么深刻含义?
 意思是:我借了他的钱,他的心里有数,而不需要用借据表达出来,体现了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8.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因为戴震勤思善问。
9.两则短文都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前一则告诉我们 做人要讲究重视诺言和责任,也要重视情谊 ,后一则告诉我们 学习要多思善问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当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仇人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好 ) ⑷外举不避仇(举:推荐 )
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B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12.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
13.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C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你问什么人可以,没有问我的儿子。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15.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C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29 *、陌上桑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   ) 倭堕髻(   ) 紫绮(   ) 捋髭须(   )
立踟蹰(   )( ) 骊驹(   )(   ) 冉(   ) 洁白晰(  )
2、《陌上桑》是 汉代乐府诗中的一首著名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 的故事。
3、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 养蚕采桑 ) ⑵耕者忘其犁(犁:犁田 )
⑶来归相怨怒(来归: 归来之后 ) ⑷宁可共载不(宁可:愿意 )
⑸使君一何愚(一何: 怎么这样 ) ⑹东方千余骑(骑:骑马的人 )
⑺白马从骊驹(从:跟随 )⑻四十专城居(专:独占 )
⑼十五府小吏(府:太守府 )⑽皆言夫婿殊(殊:出色,与众不同 )
4、下列句子中“坐”的意思不同类的一项是( C )
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D、坐此解职
5、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的?
直接写其容貌美、间接写其人格美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C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8、填空:
⑴读诗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采用的是 侧面描写 的手法,目的是 表现罗敷的美貌 。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
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的好处,一是 ,二是 。
9、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10、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 络绳 ) 青丝系马尾( 拴,动词 )
⑵下:缃绮为下裙( 下面,方位名词 ) 下担捋髭须(放下,动词 )
⑶居:夫婿居上头( 处在,动词 ) 四十专城居( 长官,名词 )
11、译句:
⑴青线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上的提钩。
⑵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回到家里又互相埋怨,耽误了活计,只因贪看了罗敷。
⑶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太守让人问罗敷:“可否与我太守同车共载?”
⑷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用什么来识别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黑马的那个人就是我的丈夫。
⑸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举步轻缓,从容大方,在府中走来走去。
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座的即使有上千人,也都会说我的丈夫人才出众。
12、根据文中第一节文字的内容,写一段话描写罗敷出场时的场面。(200字左右)


30、诗五首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竦峙(   ) 萧瑟(   ) 岱宗(   ) 决眦(   )
2.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观沧海》 王安石 《李太白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曹操 《杜少陵集》
《望岳》 李白 《全唐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杜甫 《王临川集》
《登飞来峰》 常建 《乐府诗集》
3.原文填写:
⑴《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宽慰的一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⑶《望岳》一诗的名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⑷《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动写静的两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⑸《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⑵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⑵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畏惧,穿云欲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一道理。 
5.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⑵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6.“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凡事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高峰。(意近即可)
7.在五首诗词中:
A、《观沧海》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望岳》 D、《登飞来峰》 
E、《题破山寺后禅院》(只填序号)
属五言律诗的是:          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家的作品有:   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作品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读读下面的诗句,分别谈谈它们抒发了什么情怀。
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⑵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用行楷将《登飞来峰》抄写在下面方格内。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
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这首诗选自 《乐府诗集》 ,是组诗 《步出夏门行》 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11.这首诗中统领全篇的是一个“  观 ”字,诗中描写的实景是 树木丛生……洪波涌起,虚景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
1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1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以抒情为主特点。
1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二)
读《望岳》,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诗人杜甫早年的作品。
1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岱宗夫如何(岱宗: 即泰山 ) ⑵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
⑶齐鲁青未了(未了: 未尽,没完) ⑷阴阳割昏晓(阴阳:山北山南 )
⑸决眦入归鸟(决眦:裂开眼眶 ) ⑹会当凌绝顶(会当:定要   凌:登   )
17.这里描写的泰山之美,是自然造就还是人工美化,从哪个诗句中可以表现出来?
是自然造化,从“造化钟神秀”中可以看出。
18. 阴阳割昏晓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 荡胸生层云 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19.解释下列句子中“绝顶”的不同含义。
⑴会当凌绝顶。( 最高峰 )
⑵晓云绝顶聪明。( 极端,非常 )
⑶吴老师博学多才,可是才30多岁,头顶上的头发就掉光了,同事们开玩笑说他真是聪明“绝顶”。( 指头上没有头发 )
20.你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绝顶吗?试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