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15: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五单元第17课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认识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甲午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2.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基本史实,认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时空观念
国家出路的探索
列强侵略的加剧
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1851
1853
1856
1859
1864
1853《天朝田亩制度》
1859《资政新篇》
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进入鼎盛
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
天京陷落
运动失败
洪秀全(1814-1864)
北伐西征
全盛时期
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时间 1853年 1859年(洪仁玕)
主张
评价
相同点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资本主义,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近代中国第一个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①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都反对封建制度;
③都未能实施;
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经济的天国
承认贫富差距的资本
主义模式的新型天国
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李秀成弟弟所用的“砚是玉制的,盛水的盂是用红石雕成的,笔是金制的…王弟之手上则是金镯银镯累累也。”
—谢世诚:《太平天国与吏治》
①内因:领导集团的内讧与腐败
范文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②外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毛泽东: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
③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一、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材料二: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 、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
——高路《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湘淮系官僚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促使清王朝变革,开展洋务运动
国家出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1、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你们知道我这几年都是怎么过的吗?
“剿发逆,勤远略”:
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
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代表人物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洋人乐于见长之时,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五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3、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结局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3、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结局
举措 实施
创办近代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近代教育 军事工业(官办)
(自强)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求富)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等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等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学习聚焦
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4、洋务运动的评价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新式教育
三支海军
新式教育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851-1864)
4、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的引进,而忽略了制度与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根本弱点。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由少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旧式官僚和绅商发起、领导和实施,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 在实际举措中也是单纯而有限地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且吏治腐败,效率低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性:洋务派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侵略的加剧
1.西北边疆
2.西南:中法战争
3.东南:法、日侵扰
三、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刘铭传带领军民 多次击退法军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越南独立
1879,日本吞并琉球
1884,法军进攻台湾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三、边疆危机
1885,台湾建省
(3)黄海海战
(5)威海卫战役
(1)丰岛海战
(2)平壤陆战
(4)辽东战役
丰岛海战:中日首战
平壤陆战:清军大败
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矛头指向中国大陆。
②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且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
背景
过程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
中国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项目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它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漫画《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干涉还辽”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为了各自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存在勾结和矛盾
②为了在三年内交付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五、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划分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国别 势力范围 强租租借地
俄国 长城以北及新疆 旅大
英国 长江流域 九龙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法国 两广、云南 广州湾
日本 福建
五、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历史解释
1858《瑷珲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和1864年割占
1860英法攻占北京
1842英国割占香港岛
1858法国开始侵略越南
中国,
出路在何方?
“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习近平《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2019.7.5)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国变
应变
两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农民阶级的应变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封建地主阶级的应变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呼唤新的变革方式!
都不是先进阶级领导
都不可能突破封建秩序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课堂练习
D
2.《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课堂练习
3.(2018·江苏高考·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4.(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B
C
谢谢大家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