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课程目标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含义: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3.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一)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石斧
北京人用火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如北京周口店人。
(二)新石器时代
1.含义: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点
①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②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磨制石器
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
①距今约7 000~5 000年
A.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C.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河姆渡文化
②距今约5 000年
A.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B.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
(三)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
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②特点: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①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特点: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练一练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若研究胎壁薄如蛋壳的“蛋壳陶”,最应该参观的文化馆是( D )
A.大汶口文化展馆
B.仰韶文化展馆
C.红山文化展馆
D.龙山文化展馆
二、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部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认为: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禹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也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洛阳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夏朝早期,夏人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夏朝疆域图
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只能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了解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历法:《夏小正》
二里头文化酒器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君主仲丁时,商朝的国都开始了频繁的迁移。至盘庚时,又将国都迁至北蒙,改名为“殷“”, 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安阳殷墟
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
分封制
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分封制示意图
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 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宗法制定义: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示意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