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07 22: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增长情况简表美国全球军事部署图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铁幕演说”——美苏冷战的信号“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铁幕”实际上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制”。所以丘吉尔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铁幕演说”是美国统治当局借丘吉尔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序幕。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一、冷战政策1、概念。2、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
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
的渗入。
——1947.3.杜鲁门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
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
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
这个责任。”
——1947.4.5.杜鲁门政治表现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学说,正式提出援助西欧(英、法、意、联邦德国为其重点)的“欧洲复兴计划”即为“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的发展。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美国为马歇尔计划,拿出了13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2000亿,90%是无偿赠与,获得份额最多的是英国,其次是联邦德国,包括土耳其。经济表现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夹板”
(即马歇尔计划)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简称北约。8月24日,公约生效,北约正式成立,也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军事表现“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为北约制定军事战略。实际上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作为各成员国军事活动基本原则,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
经过6次扩大,北约已形成了拥有28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1955年5月11日至14日,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为“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苏联的应对苏 联波 兰民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瑞 典芬 兰法 国意 大 利土 耳 其西 班 牙希 腊丹麦英 国 冰岛挪 威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爱尔兰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上割据。这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华约 VS 北约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冷战时期苏联宣传画:
苏联人对美国人说“你最好别惹我!”束结战二50年代中期对 峙苏联美国二、美苏争霸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高潮第三阶段(八十年代) 缓和特点: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美苏争霸两极格局随之结束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本课中考考点冷战政策
时间:1947年3月
提出者:杜鲁门
内容:“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本课中考考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
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的矛盾;
冷战局面对世界局面的影响:
(1)两强相争,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
(2)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的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苏联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
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国策!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呈现不同态势,究其原因,关键是双方经济、军事等实力(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可见,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在美苏争霸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是不断上升。可见,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与国际格局之间有互动关系。肯尼迪赫鲁晓夫 缓和方面的突出事件
签订对奥地利和约,结束四大国(苏、美、英、法)对奥地利的占领。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戴维营会谈,美国承认美苏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
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U-2侦察机拍到的苏联运送导弹到古巴的照片战略优势在美国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越战——永恒的创伤战争一幕:暴尸街头迷茫的美国大兵和纯朴的越南小女孩儿苏联入侵阿富汗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阿富汗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这是一幅被阿富汗游击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的残骸的历史照片。军备竞赛,昂贵的游戏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美国 两军对峙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第二阶段:苏攻势美守势美国总统里根和著名“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20世纪80年代美国苏联第三阶段:美强硬苏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