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特训卷(三)(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大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大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根据课文填空。
( )的变化 ( )的黄昏 ( )地消逝
2.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三次“一声不吭”,每一次作者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变化。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如果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没把午觉睡过了头,你认为母亲会带“我”出去玩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5.为加点字注音。
脱缰( ) 琼( )结 敦( )厚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面三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开始用了三个反问句,反映出藏戏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第______到第_______自然段详写了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唐东杰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农家过年
未央
①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从前的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
②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宮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担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剔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③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给节日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众神,祈求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④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⑤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孩子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0.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晦气(huì huī) 庄重(chóng zhòng) 供品(gōng gòng)
11.这篇短文写农家过年的习俗所按照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事情的发展顺序
12.和北京的春节相比,农家过年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
13.短文第③-⑤自然段中,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这些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_____、____这些天的情形。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是_____。
14.阅读短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节选)
早饭吃过,吸着第一支香烟,整理笔墨。来了封快信,好友王君路过济南,约在车站相见。放下笔墨,一手扣钮,一手戴帽,跑出去,门口没有一辆车;不要紧,紧跑几步,巷口总有车的。心里想着:和好友握手是何等的快乐;最好强迫他下车,在这儿住哪怕是一天呢,痛快地谈一谈。||
到了巷口,没一个车影,好像车夫都怕拉我似的。又跑了半里多路才遇上了一辆,急忙坐上去,车走得很快,绝对误不了,又想象着好友的笑容与语声,和他怎样在月台上东张西望地盼我来。
怪不得巷口没车,原来都在这儿挤着呢,一眼望不到边,街上挤满了车,谁也不动。西边一家绸缎店失了火。马上决定改走小路,不要在此死等,谁在这儿等着谁是傻瓜,马上告诉车夫绕道儿走。我是何等果断而聪明。
车进了小巷。小巷里的车不但是挤,而且无论如何也退不出。马上给了车夫一毛钱,似猿猴一样轻巧地跳下去。不行挤过这一段,再抓上一辆车,还可以不误事,就是晚也晚不过十来分钟。||
棉袄的底襟挂在小车子上,用力扯,袍子可以不要,见好友的机会不可错过!袍子扯下一大块,用力过猛,肘部正好碰着在娘怀中的小儿。娘不加思索,冲口就骂,凡是我不爱听的都清清楚楚地送到耳中。孩子哭得奇,嘴张得像个火山口;没有一滴眼泪。说好话是无用的。四围的人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没有说话的,专门看哭骂,笑嘻嘻地看着我挨雷。幸亏卖糖的是圣人,向我递了个眼神。我也心急手快,抓了一大把糖塞在小孩的怀中,火山口立刻封闭。四围的人皆大失所望。给了糖钱,我见缝就钻,杀出重围。
到了车站,已经十点了,王君还没有叫火车晚开一个钟头的势力。
我越想越头疼。||
1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挨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泄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____”在前四个自然段中各画出一处反映“我”心情焦急的句子。
17.第五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是对孩子的_____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
18.文中已用“||”把短文划分为三部分,请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短文的题目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也可以直抒胸臆。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表达情感。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在那血迹斑斑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吧?”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说不说?”没有回答。“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钉!”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不能使江姐开口。
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
21.“‘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平静”是对江姐________(A.神态 B.语气)的形容,突出了江姐__________的革命品质。
22.“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这两句话属于__________描写,这是敌人对江姐的__________,他们试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酷刑逼迫江姐开口。
23.第六自然段加点词“绝望”是对敌人的__________描写,由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是说江姐充满了生的希望
B.“在那血迹斑斑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一句借墙壁上的血迹反映了江姐受到了酷刑的折磨
C.“魔影狂乱地移动着”既突出了敌人的凶残本性,又突出了敌人的狂躁心虚
D.从“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中可以读出江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5.《红岩》的第十五章这样写道:人们静坐在黑暗中,却像在阳光照耀下一样,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__________!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或阅读原著,完成填空。(填写一个两字词)
阅读与理解。
到星期四晩上,天气有起色。①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午夜前一小时,客栈关了门,连那仅有的灯光也熄灭了。西班牙人没露面,巷子里也没人走动,一切平安无事。②夜色深深,万籁俱寂,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
汤姆拿起灯笼,在糖桶里点亮后用毛巾将它紧紧围住。夜幕中两个探险者蹑手蹑脚朝客栈走去。哈克放哨,汤姆摸着进了巷子。③好一阵工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他希望能看到灯笼闪一下光,这虽然让他害怕,但至少说明他还活着。汤姆好像走了有好几个小时似的。他一定是昏过去了,要么就是死了,或许因害怕和兴奋,心脏炸裂了。④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事实上他已没有多少气了,他现在只能一点一点呼吸。
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心力衰竭。突然灯光一闪,只见汤姆狂奔着从他身边跑过。
“快逃!”他说,“快逃命!”
他不必再重说,一遍就够了,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他们刚到屋檐下,风暴就来了,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26.根据短文内容,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7.下列对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是对汤姆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细心和机灵的性格特点。
B.句②属于环境描写,这句话的作用是交代时间,渲染紧张可怕的氛围,同时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C.句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与恐惧的心理。
D.句④是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
28.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哈克和汤姆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漫长而急遽 孤独而惆怅 无可挽回 2. “我”就蹲在妈妈身边,她应该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承诺了。 还有这么多衣服,太阳已经西斜,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带“我”出去? 天已经暗下来了,妈妈应该不会陪“我”出去了。 期待 无奈 失望 3.时间过了那么久,作者仍记得当时的光线和声音,足见他当时失望和无助的心情。 4.不会。因为妈妈家务繁多,从早到晚忙于家务而无法或者忘记兑现给“我”的承诺。
【分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本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变化”出现在“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空格可以填写漫长而急遽。
“黄昏”出现在“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空格可以填写孤独而惆怅。
“消逝”出现在“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空格可以填写无可挽回。
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解答此题只要能结合语境,表示“等待”等内容,采用议论、抒情的方式都可,但内容要丰富或有细节,语言通顺且生动或有文采,同时人称要符合要求。
3.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那个星期天》回忆了“我”的第一次盼望,这场持续了一整天的等待,最终以落空而告终。文章表现了“我”由满怀期待到委屈伤心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苦。
结合句子,“漫长”时间长,“急遽”说明时间变化快,但“我”并不希望黑夜来临,希望白天更长一点,从环境和声音的描写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从侧面描写更能反映出“我”的失望与悲伤。表现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以后失望、难过的心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的母亲很忙碌,买菜、做饭、洗衣服……,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因为母亲有太多的家务去做,所以没有时间带我出去。
5. jiāng qióng dūn 6.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人笑。本文形容人们对唐东杰布的理想的嘲笑,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指耍两面于法。本文指巫女心存不轨,阴险狡猾,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7. 戴着面具 演出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8.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9. 4 7 唐东杰布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劝人行善、为民造福,是—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分析】5.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个词语读什么,然后根据词语写出拼音,书写拼音时一定要注意是写加点字的拼音,同时拼音要书写规范。
脱缰(jiāng)琼结(qióng)敦厚(dūn)
6.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联系上下人理解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词语出现在句子“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在句中的意思是大家嘲笑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的宏愿,认为他不可能实现。
(2)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拨是非,耍两面手法的人。词语出现在句子“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在句中的意思是巫女居心不良,阴险狡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7.本题考查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和所用的修辞。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段落并排,达到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这三个句子从内容与形式来看,每一个都运用了反问修辞,三个自然段又构成了排比。概括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主要特点。
8.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原句改为:去掉反问词“还……呢”;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有”改为“没有”。
9.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从第4-7都在介绍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根据句子“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句话中“野马脱缰般的激流、咆哮”这些词语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表明了唐东杰布立誓要在江山架桥的原因,间接赞扬了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根据句子“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可知唐东杰布一心为他人着想,时刻劝人行善的高尚品质。
10.huì zhòng gòng 11.A 12.人们忙着采用蒸、炸、包的方式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13. 除夕夜 大年初一 初二到初四 元宵节 使农家过年时的情形和特色更加突出 14.我从中体会到了人们对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渴望。
【分析】10.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从第二自然段“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可以得出从一进腊月到除夕之夜到初四每一天应该做什么,所以可以得出这篇短文写农家过年的习俗所按照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从前的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以及文章第二自然段从腊月开始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可以得出和北京的春节相比,农家过年的最大特色是人们都要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食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从原文第③-⑤自然段中,作者通过第三四自然段详写了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要做的事情,第五自然段略写了初二到初四要做的事情。通过这样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是更加突出了农村过年时的情形和特点。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仔细分析原句内容“还要供奉天地众神,祈求一年到头全家平安。”以及“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可以得出人们对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一种向往和追求。祈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15. 挨骂。文中指“我”遭到一位母亲大骂。 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文中指四围的人把“我”包围得很严密。 16.放下笔墨,一手扣钮,一手戴帽,跑出去,门口没有一辆车;不要紧,紧跑几步,巷口总有车的。 又跑了半里多路才遇上了一辆,急忙坐上去 马上决定改走小路,不要在此死等 马上给了车夫一毛钱,似猿猴一样轻巧地跳下去。 17. 神态 夸张 哭得很厉害 内心十分焦急 18.“我”到巷口坐车却未成功的过程。 19.坐车奇遇记 20.把感情融入具体的事中
【分析】15.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解释词语的文中义。
(1)挨雷:词语出现在“四围的人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没有说话的,专门看哭骂,笑嘻嘻地看着我挨雷。”这句话中,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意思是作者遭到孩子母亲的大骂。
(2)水泄不通:本意是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词语出现在“四围的人把我围得水泄不通”这句话中,联系上下文可知意思是四周的人把我包围在里面出不去。
16.本题考查学生在短文中筛选关键句子的能力。
分析题干,先理解“焦急”的意思,指非常着急。再结合语段寻找句子。
第一段中通过“放下、跑、紧跑”这几个动词可表现表现出焦急的心情。句子为:放下笔墨,一手扣钮,一手戴帽,跑出去,门口没有一辆车;不要紧,紧跑几步,巷口总有车的。
第二段中通过“又跑了、急忙”等词可表现出焦急的心情。句子为:又跑了半里多路才遇上了一辆,急忙坐上去,车走得很快,绝对误不了,又想象着好友的笑容与语声,和他怎样在月台上东张西望地盼我来。
第三段中通过“马上决定、马上告诉”等词可表现出焦急的心情。句子为:马上决定改走小路,不要在此死等,谁在这儿等着谁是傻瓜,马上告诉车夫绕道儿走。我是何等果断而聪明。
第四段中通过“马上给了、轻巧地跳下去”等词可表现出焦急的心情。句子为:马上给了车夫一毛钱,似猿猴一样轻巧地跳下去。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分析划线句子,是对孩子哭时的样子的描写,属于神态描写,将孩子嘴张的大夸张成火山口。说明孩子当时哭的很厉害,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焦急、担忧的心情。
18.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段落层意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先回到相应的段落中去概括和理解,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到巷口坐车,没有拦到车,因为绸缎店失火导致小巷拥挤。
19.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要通过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特征。
通读节选语段可知,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想坐车去车站途中发生的事情,因此题目应以“坐车”为中心。
20.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对短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题干给出的几种表达方法结合分析,得出结果。
21. B 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22. 语言 威胁恐吓 将竹签钉进指尖 23. 神态 我体会到了敌人对江姐的无可奈何以及江姐坚贞不屈的精神。 24.A 25.钢铁
【分析】21.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细读文章,我们可知: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平静”是对江姐语气的形容,突出了江姐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2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这是对敌人的语言描写,也是对江姐的威胁恐吓,他们试图用竹签子钉进手指的酷刑逼迫江姐开口,反映了敌人凶残的本质。
23.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由句子“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钉!”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我们可知,“绝望”是一种神情,对敌人的神态描写,由此我们能体会到敌人对江姐的无可奈何以及江姐坚贞不屈的精神。
2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我们可知,雄鸡报晓的时刻,是指中国因为有江姐这样的革命人士而充满生的希望,而不是说:姐充满了生的希望。
25.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熟悉程度,由文章我们可知,共产党员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26.夜探客栈 27.C 28.表现了哈克和汤姆的胆小和懦弱
【分析】26.本题考查了如何给文章加合适的题目。结合文章内容,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
本段主要写了晚上汤姆和哈克在一个无月亮的夜晚,拿着灯笼去巷子的客栈探险,哈克在巷子口望风,汤姆去到客栈,一会儿,汤姆惊慌失措地跑出。所以可以以“夜探客栈”为题。
27.本题是对句子的理解。
ABD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句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哈克的紧张不安。
28.本题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一段主要写了他们因害怕而狂奔到空木棚那里,所以表现了哈克和汤姆的胆小和懦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