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特训卷(一)(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特训卷(一)(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7: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特训卷(一)(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iào jué),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zhèng zhēng)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jiān jiàn),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根据课文内容,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灯火通宵:__________________
(2)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按照___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4.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___的作用。
6.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句,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阅读中学方法。
爸爸拆开知识拷贝器的包装盒,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地操作,最后接上电源,打开开关,知识拷贝器的屏幕上就显示出其所装载的知识的列表。爸爸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他先将带吸盘的线贴在我的太阳穴上,然后启动了“拷贝输入”键。大约过了1分钟,随着“叮咚”一声响,知识拷贝器传来话音:“拷贝完毕。”“这么快就拷贝完了?”爸爸不相信,于是开始考我。“儿子,背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我张口就来。“背诵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不得了……你全背出来了!太神奇啦!”爸爸激动得语无伦次。
7.在小作者的描写中,有想象很大胆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又十分令人信服,因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情节。
8.文中画“______”的句子通过一场____________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作者想给自己的习作写一个能点明主题、健康向上的结尾,恰当的是( )
A.科学就是这么神奇! B.哈哈,我再也不用学习啦!
C.知识拷贝器就是这么神奇! D.哈哈,我要成为超级学霸啦!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声,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船桨。只见他们的身体一俯一仰,船桨入水,激起片片水花。“嗨哟,嗨哟……”整齐响亮的呐喊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一只约十二米长的巨龙冲在最前面,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随着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船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我在岸边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只见“猛龙”队的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冠军,冠军……”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
10.片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11.下列对该片段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调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渲染了龙舟比赛的热闹气氛
B.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自己在观看龙舟比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D.片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龙舟比赛这一风俗活动
阅读专项训练。.
字典老师
①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②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带着字典拍片”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是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③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摆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④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是如此之大,怎能不称之为我们的老师
12.用“______”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13.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事例,完成练习。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1)如果需要补充事例,这个事例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2)关于是否在文中补充这个事例,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____________的观点。
文文:不需要补充,文中的两个事例已经足够说明作者的观点了,再补充就略显重复了。
刚刚:需要补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可以代表一般规律,这样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
阅读专项训练。
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节选)
①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
②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③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软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清爽嫩滑的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惫,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④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15.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从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粥的美味诱人。
16.画“﹏﹏”的部分详细描写了“我”喝粥的过程和感受。仔细品读,补全思维导图。
17.选文中作者对粥的美味诱人和吃粥的过程与感受描写得极为详细,但对与父母闲话家常的描写却一笔带过。对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与那碗粥相比,同父母闲话家常显得很平常
B.“我”喜欢喝母亲熬的粥
C.那碗粥融入了父母对“我”至浓至醇的爱
D.“我”忘了同父母聊天的内容了
阅读专项训练。
在“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 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可回收物: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类。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投放:厨余垃圾放绿色桶,可回收物放蓝色桶,有害垃圾放红色桶,其他垃圾放灰色桶。
资料二 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资料三 班级成员在学校附近三个社区以“你认为什么是垃圾分类的障碍”为题展开调查,结果是:34.8%的人认为是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30.9%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13.42%的人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13.29%的人是因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3.15%的人觉得麻烦;2.31%的人是出于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还有2.13%的人认为此举没有意义。
资料四 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资料五 有的小组开展了以“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下面是他们的调查结果。
18.同学们收集到的材料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内容。其中资料二和资料_____可以合并成一类,因为:________________。
19.为了便于汇报交流,请你用表格或统计图的方式整理资料三的问卷调查。
20.为了更好地说明资料四的观点,可以再丰富哪些资料?请你尝试上网收集整理进行补充。(至少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jiàn jiào zhèng jiān 2. 文中指除夕夜,每家每户都整晚开着灯,很热闹。 文中指初一的“静”与除夕的“闹”完全不同。 3. 时间 热闹 休息 4.除夕的活动有:做年夜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人感受到北京除夕热闹的场景和北京浓郁的民族文化。 5. 过渡 承上启下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分析】1.本题考查多音字字音辨别。“间”读jiān时,表示方位词,中间,或者房间、时间;读jiàn时,表示空隙,隔开,不连续。所以“间断”的“间”读jiàn,“老年间”的“间”表示时间,读jiān。
“觉”读jiào时,表示睡觉,读jué时,表示感觉。
“正”读zhēng时,组词“正月”,表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其他情况读zhèng。“正忙”表示正在忙着做某事,“正”读zhèng。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先明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前后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
(1)“灯火通宵”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句子中,描写的是除夕夜热闹的情境,“通宵”指的是整个晚上,结合“灯火”即整晚都点着灯。
(2)截然不同:截然指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在“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句子中,联系下文可知,初一和除夕的情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3.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内容要点概括。从除夕到初一,再到初五初六,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
题干给出提示“可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可知可以在文中找到关键信息,选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除夕真热闹”,总结了除夕“热闹”的特点。从“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可知初一的特点是“休息”。
4.本题考查信息搜集能力。选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除夕,仔细阅读这部分,将活动一个个摘录下来即可。从活动的丰富,“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让读者感受到除夕的热闹,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浓浓的民族文化特色。
5.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画线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句子讲的是“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联系上文,上一个自然段写的是“除夕”的热闹,下一个自然段写的是“初一”人们的活动。这句话正好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即“承上启下”,所以这是一个过渡句。
6.本题考查诗句积累。题目要求写一句有关“春节”的诗句。我们学过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选择其中一句填入,也可以写自己积累的其他有关“春节”的诗句。
7. 只用1分钟的时间就将80首古诗词拷贝到人的大脑中 爸爸考“我”背古诗词 8. 背诵考试 知识拷贝器的神奇 9.A
【分析】
7.这道题考查在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明确习作的要求是围绕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来写,既要大胆想象又要令人信服,主题积极向上。本题中,想象大胆的情节就是1分钟拷贝80首古诗词到人的大脑中,而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爸爸考“我”背诵古诗词的部分,这一情节与现实衔接,让人感到可信。
8.本题画线句子写的是爸爸考“我”背诵古诗词,通过这一场古诗词背诵考试,“我”展示了知识拷贝器真的可以用1分钟将80首古诗词全部拷贝进“我”的大脑中,表现了知识拷贝器的神奇。
9.考查习作的主题,这次习作是围绕科学技术展开的,结尾需要升华到“科学”这个主题。A项升华了主题,B项不够健康向上,C项没有升华主题,D项未点明主题。本题选A。
10. “我”观看龙舟比赛 比赛的过程 “我”的表现 11.D
【分析】
10.这道题考查整体把握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先认真读片段,接着分层,然后概括主要内容。第一句话点明主题——龙舟比赛开始啦,因此第一空可以填“‘我’观看龙舟比赛”。接着片段详细介绍了龙舟比赛的过程并穿插说明了“我”看比赛时激动的表现。
11.这道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A项,“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属于视觉描写,“咚锵,咚锵……”属于听觉描写,“好不热闹”写出了场面的热闹,因此正确。B项,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先介绍了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再聚焦“猛龙”队的表现,这采用的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因此正确。C项,“加油!加油!……”属于语言描写,“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属于动作描写,这样写突出了“我”激动、兴奋的心情,因此正确。D项,片段中没有使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错误。
12.字典是无声的老师。 13. 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带着字典拍片 巴金老人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以备写作时查询 14. C 刚刚
【分析】12.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从第①段中去找,短文所写的两个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字典是无声的老师”这个观点的。
13.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只要把每个事例按照“谁干了什么事”这个思路概括出来即可。第一个事例讲的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的故事,他在排练时,包里随时装着一本《新华字典》。第二个事例讲的是巴金老人的故事,他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写作时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14.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1题,阅读短文可知,第②段讲的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第③段讲的是文学家巴金,“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的是第②③段的内容,所以,应该放在③④之间。第2题,虽然是三个事例,但这三个事例并不重复,而是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三种不同人群进行说明,补充这个事例更有说服力。
15. 比喻 气味 颜色 形态 16.牙齿 舌 身体 心灵 撞进怀内 通泰 舒展 褪尽疲惫 17.C
【分析】15.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一空,读画“____”的句子可知,“美如流花”是把粥伴着气泡翻飞的样子比喻成“流花”,因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三空,“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写的是粥的气味;“锅内深红浅绿”写的是粥的颜色;“飞珠溅玉,美如流花”写的是粥的形态。因此后三空可以填气味、颜色、形态。
16.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仔细阅读相关语句,找到关键词,然后仿照所给例子提取对应的内容。根据提示词“嘴唇、味蕾”可以提取出“牙齿、舌、身体、心灵”,然后找出与之对应的行为,最后把它们按顺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里,并与选文进行对照,看是否一一对应,是否有遗漏。
17.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先思考短文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进行选择。选文的题目是“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节选)”,选文的内容是借写粥表达浓浓的亲情,因此可知,香糯的粥里蕴含着父母对“我”真挚的爱。只有C项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本题选C。
18. 垃圾分类和投放 分类遇到的问题 分类的意义 四 都是说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19.你认为什么是垃圾分类的障碍
结果 占比
设施不全 34.8%
缺乏环保意识 30.9%
不知道该如何分类 13.42%
不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 13.29%
觉得麻烦 3.15%
不信任职能部门 2.31%
认为没意义 2.13%
20.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如回收纸张能够保护森林,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回收的果皮蔬菜等生物垃圾,可以作为绿色肥料,让土地能够更加肥沃。
【分析】18.这道题考查资料分析整理的能力。首先认真读资料,接着整理主要内容,明确每则资料所讲述的内容。阅读短文可知,资料一讲的是垃圾的分类和投放。资料二和资料四讲的是分类的重要意义。资料三讲的是垃圾分类的障碍。资料五讲的是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资料三和资料五主要介绍的是垃圾分类遇到的问题。因此资料可以分为:垃圾分类和投放、分类遇到的问题、分类的意义三个方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资料二和资料四可以分为一类,两则资料都讲了分类的重要意义。
19.这道题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首先认真读题,提取各项调查的信息;接着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汇总;最后检查各个数据是否正确。
20.这道题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资料四,明白该资料主要介绍的是垃圾回收可以避免浪费土地和污染环境两个方面;接着围绕这一内容收集、筛选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资料;最后把符合要求的资料,按照题目要求写在横线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