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特训卷(四)(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首先,我感到目前居住的地方不太合适。一则因离海太近,地势低湿,不大卫生,二则附近没有淡水。我得找一个比较卫生、比较方便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所。
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了选择住所的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如我上面所说的,要卫生,要有淡水;第二,要能遮阴;第三,要能避免猛兽或人类的突然袭击;第四,要能看到大海,万一老天爷让什么船只经过,我就不至于失去脱险的机会,因为我始终存有一线希望,迟早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我按上述条件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发现在一个小山坡旁,有一片平地。小山靠平地的一边又陡又直,像一堵墙,不论人或野兽都无法从上面下来袭击我。在山岩上,有一块凹进去的地方,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山洞的进口,但实际上里面并没有山洞。在这山岩凹进去的地方,前面是一片平坦的草地,我决定就在此搭个帐篷。这块平地宽不过一百码,长不到二百码。
若把住所搭好,这块平坦的草地犹如一块草皮,从门前起伏连绵向外伸展形成一个缓坡,直至海边的那块低地。这儿正处小山西北偏北处,日间小山正好挡住阳光,当太阳转向西南方向照到这儿时,也就快要落下去了。
搭帐篷前,我先在石壁前面画了一个半圆形,半径约十码,直径有二十码。沿这个半圆形,我插了两排结实的木桩:木桩打入泥土,仿佛像木概子,大头朝下,高约五尺半,顶上都削得尖尖的。
两排木桩之间的距离不到六英寸。然后,我用从船上载下来的那些缆索,沿着半圆形,一层一层地堆放在两排木桩之间,一直堆到顶上,再用一些两英尺半高的木桩插进去支撑住缆索,仿佛柱子上的横木。这个篱笆十分结实牢固,不管是人还是野兽,都无法冲进来或攀越篱笆爬进来。这项工程,花了我不少时间和劳力,尤其是我得从树林里砍下粗枝做木桩,再运到草地上,又把它们打入泥土,这工作尤其费力费时。
至于住所的进出口,我没有在篱笆上做门,而是用一个短梯从篱笆顶上翻进来,进入里面后再收好梯子。这样,我四面都受保护,完全与外界隔绝,夜里就可高枕无忧了。不过,我后来发现,对我所担心的敌人,根本不必如此戒备森严。
我又花了极大的力气,把前面讲到的我的全部财产,全部粮食,、弹药武器和补给品一一搬到篱笆里面,或者可以说搬到这个堡垒里来。我又给自己搭了一个大的帐篷用来遮雨,因为这儿一年中有一个时期常下倾盆大雨。我把帐篷做成双层的,也就是说,里面一个小的,外面再罩一个大的,大帐篷上面又盖上一大块油布。那油布当然也是我在船上搜集帆布时一起拿下来的。
现在我不再睡在搬上岸的那张床上了,而是睡在一张吊床上,这吊床原是船大副所有,质地很好。
我把粮食和一切可能受潮损坏的东西都搬进了帐篷。完成这项工作后,就把篱笆的出入口堵起来。此后,我就像上面所说,用一个短梯翻越篱笆进出。
做完这些工作后,我又开始在岩壁上打洞,把挖出来的土石从帐篷里运到外面,沿篱笆堆成一个平台,约一英尺高。这样,帐篷算是我的住房,房后的山洞就成了我的地窖。
1.下列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择搭帐篷的场地。 B.在草地上搭建帐篷。
C.制作短梯翻越篱笆。 D.把粮食等东西都搬进帐篷。
2.把鲁滨逊搭建帐篷的过程补充完整。
( )—插木桩—( ) —( )
3.阅读短文,对比鲁滨逊的临时栖身处和理想居住地的优劣。
临时栖身处的不足 理想居住地的优势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中的两处故事情节,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5.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各种”一词出现三次,强调了___,“不是……而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而“农业产品展览会”则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传递出腊八粥带给作者_______的感受。
6.“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这句话中“零七八碎儿”改为“零食”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选文的第2自然段,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片段一:
“你快滚回去吧,我要咬死这只大雁啦!”斯密尔冷笑着说。
男孩这才看清这只“狗”的鼻子很尖而且声音嘶哑,充满了野性,男孩不禁吓了一跳。
可是狐狸斯密尔tiǎo xìn( )的话语更令他生气,他顾不得害怕,攥紧了狐狸尾巴,蹬住一棵树的树根。狐狸刚准备张嘴咬大雁的时候,男孩使出全力猛地一拽,斯密尔猝不及防,被拖得倒退了几步。大雁chèn jī( )拍拍翅膀逃脱了。
片段二:
过了一会儿,汤姆抓住哈克的胳膊说道:“嘘!”“怎么啦,汤姆?”他们俩紧紧靠在一起,心怦怦直跳。“嘘!又来了!你没有听见吗?”“哦,天哪,汤姆,他们来了真的!我们怎么办哪?”“我不知道。你觉得他们会看见我们吗?”“哦,汤姆,他们像猫一样,晚上也能看见东西。我要是不来就好了。”“啊,不要害怕。我想他们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又没惹他们。我们只要一动不动,他们也许根本不会发现我们。”“汤姆,我是想不动。可是天哪,我浑身发抖。”“听!”两个孩子凑得很近,低着头,屏住呼吸。这时从远远的坟地那边传来一阵低沉的说话声。“瞧!瞧那儿!”汤姆小声说,“那是什么?”“是鬼火。哦,汤姆,这太吓人了。”
8.以上片段分别节选自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之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给片段中注音的地方写出正确的词语。
10.“猝”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突然,出其不意”。根据这个意思,“猝不及防”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片段一中的男孩名叫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他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出他的________和________。
12.片段二是一连串的________描写,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阅读综合训练。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秸披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呜。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靠近槿篱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沙沙的、面面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中。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耙平,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感到最神秘的地方。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着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④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将对父亲的情感融入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件事中,表达了对父亲的_________之情。
14.画“_____”的句子是对父亲劳作时的描写,在对这处描写正确的理解后面打“√”。
(1)通过连贯的动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这幅画面饱含“我”对父亲的情感。()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美化父亲劳作时的动作,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15.画“﹏﹏”的句子不是父亲()的性格特点。
A.热情 B.勤劳 C.善良
16.作者想在结尾处用一个排比句或比喻句直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请你帮她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
阅读芳草地。
抗击新冠的突出贡献令钟南山名满天下,其实,在更多人认识这位敬业、高尚的医生之前,钟南山的名字早就一一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心上。
他的病人们谈论着这样一些事: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请他看病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他去会诊急救,( )白天黑夜,高官百姓,他( )不推脱;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问候,上前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一说起钟南山院士就会说:“( )不是遇上钟院长,我( )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得到证实后,又亲自安排了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深的肿瘤竟已堵住了气管的4/5,什么时候填满了,阿琼就没命了。
有一位潮州农村的病人住进了病房。他反复咳血,心理负担很重,非要见钟南山不可。钟南山出差回来听闻此事,马上去看望了这位重病人员,并亲自主持了7次会诊,制订手术方案,之后钟南山到北京开会期间一直惦记着,5次打长途电话向医院询问病情,回去后又立马去病房看望。这位病人十分感动:“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
17.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8.选文中的钟南山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医生。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详细描写了两个例子,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两个数字起到的作用是( )
A.两个数字如实说明了钟南山会诊、打电话的次数
B.两个数字在文中突出了钟南山的高尚医德
C.两个数字说明钟南山面对重病人员十分重视
20.文中多处描写病人的话,选择一处,分析这样描写的表达效果,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综合训练。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是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2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蜚声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短文内容及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我发现)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选了四个事例,其中_________是略写,______是详写。这四个事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有_________;一类是反面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23.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说明短文的观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鞋匠拥有最好的制鞋手艺,却不愿改变自己,坚持用手工制作每双鞋,最终无法跟上机械化的时代,生意惨淡
B.张文举屡次投稿不过,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硬笔书法家
C.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D.爱迪生改进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 画半圆 堆缆索 支撑缆索 3. 第一,离海太近,地势低湿,不大卫生;第二,附近没有淡水。 第一,卫生、有淡水;第二能遮阴;第三,能避免猛兽或人类的突然袭击;第四,能看到大海。 4.鲁滨逊充分利用船上的材料搭建住所,说明他富有创造力;鲁滨逊没有在篱笆上做门,而是用一个短梯从篱笆顶上翻进来,进入里面后再收好梯子。由此可见鲁滨逊考虑问题全面而又周到,充满智慧。
【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文章,从“我得找一个比较卫生、比较方便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所。”及“这样,帐篷算是我的住房,房后的山洞就成了我的地窖。”可知本文讲的是搭建帐篷前的准备及过程。所以B选项正确。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结合句子“搭帐篷前,我先在石壁前面画了一个半圆形,半径约十码,直径有二十码。沿这个半圆形,我插了两排结实的木桩:木桩打入泥土,仿佛像木概子,大头朝下,高约五尺半,顶上都削得尖尖的。”和句子“两排木桩之间的距离不到六英寸。然后,我用从船上载下来的那些缆索,沿着半圆形,一层一层地堆放在两排木桩之间,一直堆到顶上,再用一些两英尺半高的木桩插进去支撑住缆索,仿佛柱子上的横木。”可概括出搭建帐篷的过程。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结合文章第一、二段概括出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从他寻找的搭建帐篷的地点可知他是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从“我把帐篷做成双层的,也就是说,里面一个小的,外面再罩一个大的,大帐篷上面又盖上一大块油布。”可知他是个聪明能干、充满智慧的人;鲁滨逊充分利用船上的材料搭建住所,说明他富有创造力;鲁滨逊没有在篱笆上做门,而是用一个短梯从篱笆顶上翻进来,进入里面后再收好梯子。由此可见鲁滨逊考虑问题全面而又周到,充满智慧,聪明能干,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5. 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 对腊八粥的赞赏 比喻 富足美好 6.“零七八碎儿”是北京话,特指零食,换了不好。因为作者用北京人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普通话中的一般词语,就缺少了“京味儿”,不符合老舍的语言风格。 7.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孩子们过年的准备。从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与喜爱之情,以及他们春节生活的热闹非凡与丰富多彩。
【分析】5.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修辞手法。
“各种”:指诸多物类。在句中指米的种类多,豆的种类多,干果的种类多。联系上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可知着重强调了腊八粥的种类多,食材丰富。
分析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比喻成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的说出了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可见表达了作者对腊八粥的赞美、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阅读短文内容可知,“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中的“零七八碎儿”是指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这是北京话,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零食是普通话,换掉就没有文章原有的“京味儿”了。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短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首先要把段落大意写出来,然后阅读题会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表达出春节来临前热闹的节日氛围和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和欢喜。
8.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9.挑衅 趁机 10.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11. 尼尔斯 攥 蹬 拽 拖 救助大雁 善良 勇敢 12. 语言 晚上 坟地 汤姆 哈克 顽皮、好奇、天真
【分析】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片段一的“斯密尔”“男孩这才看清这只狗的鼻子很尖而且声音嘶哑”可知选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从片段二的“汤姆”“哈克”可知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9.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结合语境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本题“挑衅”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1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1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是尼尔斯;
“他顾不得害怕,攥紧了狐狸尾巴,蹬住一棵树的树根。狐狸刚准备张嘴咬大雁的时候,男孩使出全力猛地一拽,斯密尔猝不及防,被拖得倒退了几步。”这句话写了他救助大雁的过程,通过这句话中的“攥、蹬、拽、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勇敢机智、善良的性格特点。
1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阅读文章可知,片段二主要写了“汤姆”和“哈克”的对话,运用了语言描写,从“晚上也能看见东西”可知时间是晚上;从“这时从远远的坟地那边传来一阵低沉的说话声”可知地点是坟地;从他们的对话中可知他们是好奇、天真的孩子。
13. 父亲刨地 父亲摇水车浇地 崇敬和怀念 14.(1)√ 15.B 16.父亲的园子,像一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盛放着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更盛放着我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
【分析】13.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抓住题目中的“两件事”这个关键词,并定位到原文的第②③段,然后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事件即可。虽然这两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4.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对于父亲劳作时的一连串动作,作者不仅记得清楚,而且在叙述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劳动的美感。正是作者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不是一种美化,而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1)是对的,(2)是错的。
15.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可以抓住父亲的行为进行分析。从父亲“放下活儿和乡亲们拉家常”“高兴且摘果子招待乡亲们的孩子,还让孩子们在园子里玩个够”这些行为可以看出父亲是个热情、善良的人。
16.这道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这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补充的内容既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也要升华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另外,根据题目要求,在表达情感时,要用一个排比句或比喻句。
17.示例:无论……都…… 如果……就…… 18. 敬业、高尚 ①在为女工阿琼做了哮喘检查后继续细心观察,最终发现问题并亲自安排手术排除了险情。②对一位反复咳血的农村病人,钟南山亲自主持会诊,制订手术方案,开会期间也不忘询问病情。 19.B 20.示例:“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钟南山将病人视为亲人的高尚医德,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分析】17.这道题考查基础知识。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第一组,“白天黑夜,高官百姓”是条件,“不推脱”是结果,即在前面的条件下,有后面的结果,因此可以选择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第二组,“不是遇上钟院长”是一种假设,“没命了”是这种假设下出现的结果,因此可以选择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18.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从第一自然段找到观点:钟南山是一位敬业、高尚的医生。围绕这个观点,选文详写了两个具体事例,概括的时候,语言要简练。
19.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这两个数字分别是钟南山给重症病人会诊、打电话的次数,虽然这位病人来自农村,但钟南山仍旧十分重视,突出了钟南山高尚的医德。
20.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病人的语言是对钟南山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表现钟南山敬业的品格和高尚的医德的。这样写丰富了钟南山的形象,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给人以可信感。
21.名扬中外,享誉全球。文中指叶嘉莹作为学者名扬中外。 22.人要学会适应①仙人掌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④林黛玉无法适应环境,致使爱她的人对她敬而远之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23.D
【分析】21.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所处的语境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理解。
22.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本文的观点,可以从第一自然段或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提炼,意思对即可。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仙人掌、蝴蝶、叶嘉莹三个正面事例和林黛玉一个反面事例进行论述,其中仙人掌和蝴蝶的事例是略写,叶嘉莹和林黛玉的事例是详写。
23.这道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先明确选文的观点是“人要学会适应”。A项用老鞋匠不适应环境导致生意惨淡的反面事例来证明观点。B项用张文举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最终成为硬笔书法家的事例证明观点。C项用越王勾践适应战败后的环境,并不断努力,终成一方霸主的事例证明观点。D项,爱迪生的事例证明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观点。本题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