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张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④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相似,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④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上阕炼字精当,一个“垂”字将原野、天空、水面连接起来,刻画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荡不留踪影,写景率直,却有妙趣。
C.“汀洲”三句转向人物描写,人群伴着落日归来,美人衣带修长、袖衫轻薄,竞相采香草、拾翠羽。
D.“如解”二句写人登船,同时还描写景物,对前文的内容加以收束,为下阕抒情做好铺垫。
2.词作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3.“玉盘大小乱朱迸”,由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而来。“尽汉妃一曲”中“汉妃”指____________。
4.张先,因善用“影”字创造优美词境,而得“张三影”的美名。请结合上片内容,赏析“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柳 隋堤远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5.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
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
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
6.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8.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的情致。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B.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C.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D.尾联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高明之处。
10.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乃是诗人临老伤春之作,开头写诗人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然而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B.“临晚镜,伤流景”一句中的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C.“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出人意表,诗人意兴阑珊之际,却见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花也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一下子摇曳生姿,这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D.这首词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动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静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12.“风”字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13.这首词的上片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14.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中的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门引·春思
张先①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②,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③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词人,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②中酒:醉酒。③画角:一种乐器,因声音哀厉高亢,多用于军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作者独处的家中。全词表面写伤春惜花的愁怀,实则是作者感于自己生活的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B.天气变化频繁,而作者对每次变化均有精细入微的感触: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可见作者感触敏锐,遣词精细确切,暗寓微妙人情。
C.下阕首句采用视听结合的写法,说凄厉的角声伴着轻冷的晚风并至,强行将作者弄醒,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不愿醒来时的痛苦挣扎,可见酒醉之深和忧苦之重。
D.末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既见深夜寂寥之景,又见隔墙欢欣之殊,更见作者有所思忆之人。然而写人却只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暗示所思之人隔阻重重,虚渺如影。
16.清代学者黄苏《蓼园词选》认为此词“落寞情怀,写来幽隽无匹”,那么作者是怎样将其“落寞情怀”“幽隽无匹”地“写来”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各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小倅(cuì):这里指作判官。作这首词时,词人年五十二。
17.词人持酒听歌,酒醒却愁未醒,足见词人愁之多。从词里看,词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18.结合作品赏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19.“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惜双双,溪桥寄意
张先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
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第一句将纵目所及的高天阔地全部纳人词境,意境高远。
B.“残照”句写平原上芳草绿树被落日染上了一层哀伤的色调。
C.三四句写久别不得团聚,春光更已迟暮,高楼之上的伤心人悲苦伫立。
D.本词上片由景入情,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下片手法和上片一致。
22.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停,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①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②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2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但结果却是醉醒愁未减,这种状态由午后一直持续到晚上。
B.“临晚镜”中“晚”字用得极妙,可谓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
C.“明日落红应满径”中词人想象花朵经过这一夜风和雨的摧残一定会铺满小径,其中满含伤春之感。
D.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
24.“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此句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注】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
B.“离愁正引千丝乱”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两者使她心绪纷乱不宁。
C.上片前两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概括性,既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D.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在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与怨愁,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意境浑融,富有情韵。
26.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
宋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28.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②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②张先:北宋诗人。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水为主景,描绘了一场秋雨后西溪无相院前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风光。
B.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象,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
C.颔联从细处入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照应第二句,以静衬动。
D.“寻尘”点出僧人的无相院远离尘器,“鉴中行”暗示人的内心如镜子般洁净无尘。
30.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3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3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34.这首诗通过对吴江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吴江的_______和_____之情。
3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
3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
37.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 ______、_____ 。
38.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化,由昼至夜。
39.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40.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善写影。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明写,有暗写。请写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4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远及近,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C.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的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42.请自选角度,对诗歌颔联是怎样写景的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天先子
张先
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流行。②流景:流逝的年华。③记省:清楚记得。
43.“午醉醒来愁未醒”的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的“ , ”的两句感受相类似。
44.对全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声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
B.临境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
C.“并禽”显自己孤独,“月”、“花”烘托人生无奈。
D.“落红应满径”为实写,暗喻作者的情绪低落,沉郁伤感。
45.“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弄”字的妙处,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天仙子
(宋)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46.“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弄”字的妙处。
4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一问一答,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既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B.“离愁正引千丝乱”句中 “千丝”谐音“千思”。千万条柳丝乱拂,飞絮濛濛,二者正是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
C.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
D.下片前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引起女主人公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使其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隐约可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49.这首诗中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是明写,如______________;有的是暗写,如_________________。
50.简要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51.“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有什么作用?
52.这首词始终以颜色贯串全篇,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天仙子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①
水调②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往事后期④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②水调:曲调名。③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5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送春春去几时回”中,前后两个“春”字的涵义一致。
B.上阕后三句是说天色已晚,时光流逝,过去的事情并未淡忘,想起来也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添烦恼。
C.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暝”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D.“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以静写动,一个“破”字赋予了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一个“弄”字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
E.下阕后四句实写幕帘密遮,风紧人静,花瓣凋落,铺满路上的景象。
54.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请分析作者因何而愁。
55.【调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下阕“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备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注】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5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上片前两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概括性,既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B.“离愁正引千丝乱”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两者使她心绪纷乱不宁。
C.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
D.词的上片重在写景,突出女主人公的无限离恨;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以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烘托孤寂之情。
E.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在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与怨愁,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意境浑融,富有情韵。
57.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注]梯横画闻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 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5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概括性,既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B.“离愁正引千丝乱”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两者使她心绪纷乱不宁。
C.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
D.词的上片抒情,突出女主人公的无限离恨;词的下片写景,以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烘托孤寂之情。
E.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在恋人离开后独处深围的相思与怨愁,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意境浑融,富有情韵。
59.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本诗构思极为巧妙,作者体物入微,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
E.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61.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①,往事后期②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②后期:日后的约会。 (这首词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B.“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涵义都只是指作者写作此词时的季节为春天。
C.“云破月来花弄影”写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
D.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
E.“人初静”一句,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作者未能赴会深感失落。
63.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6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写水中浮萍破处,山影显现,下句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离俗之境,并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E.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65.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宋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6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67.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涵虚:水天一色,流水澄清的样子。
68.这首诗中有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明写,如 ;有的暗写,如 。
69.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70.这首词描写了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它是古代为了纪念_______(填历史人物)而设定的节日,寒食节文化的核心内涵是 _________(不超过10字)。本词上片描写了寒食节哪些风俗活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71.“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7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阕前两句是说作者内心愁苦,于是借酒消愁,无奈酒后醒来愁苦依旧。
B.上阕第三句说春天正在离去,什么时候回来,这两个“春”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C.上阕后三句是说天色已晚,时光流逝,过去的事情现在都想不起来了。
D.下阕第一句写的是一对禽鸟双栖并宿,暗含了自己索居独处的寂寞之情。
E.下阕后四句实写幕帘密遮,风紧人静,虚写花瓣凋落,铺满路上,虚实结合。
73.下阕“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备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下阕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7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②。
沙上并禽③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 嘉禾小倅(cuì):秀州通判。倅,副职。②记省:记得清楚。③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赏析“弄”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A
2.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表达的生动性。②侧面烘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一个‘垂’字将原野、天空、水面连接起来”不准确,“垂”字形象地表现了远望中天空与江水相连,没有将原野也连接起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玉盘大小乱珠迸”意思是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运用比喻,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是说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侧面烘托。
结句“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3. 大珠小珠落玉盘 王昭君
4.①“柳径无人”与词的开头三句的环境描写相呼应,突出了环境的寂静。
②“堕絮飞无影”紧承上句,由静而动,写出了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一点影子也不留的妙趣。
③此二句为特写镜头,与前三句营造出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美妙意境,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玉盘大小乱朱迸”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
“尽汉妃一曲”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所以“汉妃”是指王昭君。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柳径无人”,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与词的开头三句的环境描写相呼应。“柳径无人”与“堕絮飞无影”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
5.C
6.(1)借景抒情,上片“隋堤”“波急”“路尘轻”构成一幅典型的送别图景,下片写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寄托着主人公浓重的留恋思念之情。(2)虚实结合,本词既写了眼前眼前的送别景象,又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3)烘托,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C.“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错误。“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下片“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眼望明月,主人公留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是为借景抒情。
上阕为眼前景,下阕“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为虚写,本词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
“今古柳桥多送别”,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这是烘托。
7.A
8.①颔联视听结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表达了诗人对清静之境的喜爱。 ②颔联写景,从小处、近处写起,动静结合,诗情飞动。先写眼前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再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浩荡不凡的气象”错,全诗重在写“静谧”之景,写出“浩荡不凡”的景象,理解有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轻风微起,浮萍旋聚旋散,山影忽现忽灭,突出了水之清,呼应第一联的“清”字,属于视觉描写。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
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属于听觉描写,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
9.C
10.“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此联两句一静一动”错误,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描述了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片水面,水面上倒映着青山的影子;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水草芦苇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通过风过浮萍破这一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现象和草与船帮摩擦极其微弱的响声被诗人听到,足见其静,表现了寓动于静,都是以动写静的笔法。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及结构脉络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三处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到写“影”的句子。在写“影”的句子中,“浮萍破处见山影”直接点出“影”字,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写水中之人影桥影,但并没有直接点出“影”字,是暗写;而“莫放修芦碍月生”没有写影,却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芦影、月影的存在,是暗写。答题时,需结合诗句含意进行分析,如: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长得过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虚设,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11.D
12.①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②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③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④因为外面有风,如果帘幕不遮,灯自然会被吹灭;⑤“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灯焰仍在摇晃;⑥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D项,“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动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静态”错误,上片是静态,下片是动态。
故选D。
1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内容(词语或者物象)的能力。
下片开头“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写风起了,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也竟自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喜悦和无限的美感。“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末四句是说,一重重帘幕密密的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经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结尾写词人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因为外面有风,如果帘幕不遮,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就赶快拉上帘幕。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灯焰仍在摇晃,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作者在末一句所蕴含的心情是复杂的,春天毕竟过去了,自嗟迟暮的愁绪更强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再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有空灵之美。
13.这是一个思念丈夫并埋怨其未归但心中仍充满期待的女主人公形象。她在百尺高楼上眺望,遥远江面不见期待中的丈夫归桡,禁不住埋怨丈夫没有如约归家。但又希望丈夫能如江潮有信,她心中有幽怨却又充满期待。
14.下片抒发了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苦。下片前两句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花片片在风中飞舞,像蝴蝶相戏,然后写绿柳成荫,柔丝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暗示春天离去,可人还未归。尾句直接抒情,漫长白昼好不容易才挨过去,又迎来了寂寞的夜晚,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这两句写女主人公登上高楼,凭靠曲阑,凝目远望,只见江上水雾弥漫,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却始终不见她所盼的那只归夫船。她在百尺高楼上眺望,遥远江面不见期待中的丈夫归桡,禁不住埋怨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几时期信似江潮”写出了女主人公没有望见丈夫的归船,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未归的人来了:你还不如江潮有信,什么时候你也能如江潮那样如期如约?她心中有幽怨却又充满期待。“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过这两句写女主人公的眼前之景: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溪边细柳荫浓,柔条拂水,雨后新波涨满春江,江水与桥齐平。“日长才过又今宵”,写女主人公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斜阳西下暮色昏暝时,主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漫长的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的夜晚又将开始。因此,这是一个思念丈夫并埋怨其未归但心中仍充满期待的女主人公形象。
14.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古诗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具体分析词的内容,“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这两句出了女主人公眼里的暮春景色: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溪边的细柳树荫浓密,柳枝柔柔地拂在水面,雨后新波涨满春江,与桥面相平。在女主人公眼里,庭院池塘,小桥流水,春风杨柳,飞花舞蝶,自然界充满生机,和谐惬意。然而在这一美景前,孑然独处的她却触景伤情,春天离去,可人还未归,眼前的美景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哀怨。
尾句“日长才过又今宵”,写出了女主人公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了斜阳西下、暮色昏暝的时候,女主人公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漫长的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的夜晚又将开始。这是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主人公登高望春,春却将去,高楼望远,人却未归。结句的一声喟叹,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因此,词的下片以景物衬托出女主人公在离别后度日如年的伤情,抒发了她的离别相思之苦。
15.C
16.(1)本词主要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如下阕楼头画角、轻冷晚风、重门静闭等,作者怀旧的落寞伤感寄寓于环境描写与景物特征中,情感表现含蓄悠长。(其他间接抒情方面的分析亦可)
(2)本词善用留白艺术。如“又是去年病”,去年何病?诗人不曾言说;又如“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明月映射过来的隔壁嬉玩的秋千影本应是欢乐的,作者却说“那堪”,不能承受;为什么呢?作者却不言明,留下想象的空间。
(3)本词语言凝练,表意含蓄。如上片起首两句,“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晚来方定”,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遣词精细确切,天气的微妙变化中深藏着人物孤独细敏心思。
【解析】15.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项,“下阕首句采用视听结合的写法”说法错误。原诗句“楼头画角风吹醒”的大意是“晚风吹送谯楼画角将我惊醒”,其中的“画角”是听觉,“风吹”是触觉。故所用技巧不是视听结合,而是调动各种感官,如触觉和听觉两种感官。
故选C。
16.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好该题,关键在于读懂题干要求。“落寞情怀”是诗歌主要情感特征,“幽隽无匹”意思是情感的表达十分含蓄隽永,“怎样写来”是指本诗主要感情是如何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题干问的是诗歌是如何含蓄地抒发落寞情怀的。含蓄抒情,可以从写法与语言两方面入手去分析诗歌组织答案。
具体分析,(1)可以从本词具体意象入手,如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
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春天将尽的时候所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2)从本词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首先,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此外,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其次,这首词精于炼字,“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 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最后,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
【点睛】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着微寒。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对着落花醉酒酣饮,这伤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风吹送谯楼画角将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加宁静。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时,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注释:
乍暖:天气骤然暖和起来。
庭轩:庭院和走廊。
清明:节气名,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中酒:喝醉了酒。 去年病:指去年喝醉了酒,即中酒。 楼头画角:指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上的画角。画角,绘有彩画的军中号角,多以竹木或皮革制成。
重门:一道道门户。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整首词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写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上阕是伤春,春尽花残,令人忧伤;下阕是怀旧,萦怀往事,竟与秋千有关,引人遐思,是神来之笔。全词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意味隽永,充分体现了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
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7.愁春之归去,不知其归期;愁自己生命青春年华的悄然消逝;愁往事成空后期无定,人事太堪悲。
18.“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写的是春天傍晚的所见之景。“沙上并禽池上暝”,运用衬托的手法,反衬词人生活的孤单寂寞,自己似乎连禽鸟的生活也不如,它们都知道成双成对的生活在一起,而我却孤单苦闷,只有云月风花相伴。“云破月来花弄影”,从侧面描写云月花影来状写风之流动的样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月花影的动态与情感,更显词人的孤寂;同时,为帘幕遮灯,落红满地埋下伏笔。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表达了愁春之归去,不知其归期的情感;
“送春春去几时回”意思是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这里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含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是愁自己生命青春年华的悄然消逝;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这三句是说,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只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罢了。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但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是愁往事成空后期无定,人事太堪悲。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意思是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上句,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的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运用衬托手法,以禽鸟的成双成对反衬词人生活的孤单寂寞。
下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一幅“动”的图画,又表达了主人公“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静”的心情,可见其炼字功夫之深。同时,为帘幕遮灯,落红满地埋下伏笔。
19.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0.(1)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2)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19.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写景特点的能力。
翻译: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上句着眼视觉,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下句则着墨于听觉,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20.此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21.D
22.①意为能够看见你,却遗憾不能和你相遇。在溪桥水边,不知你在谁家居住?②表达了词人“咫尺天涯“的遗憾和悲痛,也表现出对于逝去情感始终不能忘怀的希冀和执着。
【解析】2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及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下片手法和上片一致”分析错误,下片纯粹是在抒情,下片转出所怀之人近在溪桥,却可望而不可即,上片是借景抒情。所以“下片手法和上片一致”分析错误。
故选D。
2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先解释诗句内容,再分析诗人在诗句中流露出何种感情。“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能看得见你,却不能和你相遇。在溪桥水边,不知你在谁家住?“相望恨不相遇”,原来归云未去天边,情人就在不远。“远”,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而是指时间距离上的久远。表达了词人“咫尺天涯“的遗憾和悲痛。
“倚桥临水谁家住”,原来她家就近在那溪桥边的岸上。可以相望,却不可以相会。无法重寻旧好的隐痛深哀与始终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见于言外。词题“溪桥寄意”,意即在此。
23.C
24.“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经过这一夜风和雨的摧残”错误,词中只提到了风,“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并没有提到雨。
故选C。
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瞬间变化的现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既展示了一幅“动”的图画,又表达了主人公“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寂的“静”的心情,可见其炼字功夫之深。这句是本词的精华,从自己的感觉可以想象的到,“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容易让人视线模糊的景象,看着远天,眼睛会渐渐地迷蒙,目光落在某处,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定一定神,才发现,云已开,月已明;花的影子在地上做画,细看,浓浓淡淡,重重叠叠,看得入了神,影子轻轻地晃动,不知是风过,还是自己眨了一下眼睛。每次想起“云破月来花弄影”几个字,总会有片刻的失神,这片刻中,有忧伤,有惆怅,有流年的伤感,数年后的今天,我才在独自等待的孤独中体悟到这样的味道。
25.A
26.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飘落在春风中比作女子嫁人,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犹可嫁东风,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无聊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解析】2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征尘”指征途中扬起的尘士,“一路上战争不断”理解有误。
故选A。
2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下片最后三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这三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飘落在春风中比作女子嫁人,形象生动;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东风,女主人公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其用意在于借“桃李和春风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7.D
28.下阕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解析】2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选项“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故选D。
28.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翻译判断什么形象,解题步骤为:本诗(词)刻画了一位(形容词)的( 职业、身份)形象+结合诗句分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意思是: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问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浅声”是听觉,两位歌女双声共和,浅吟低诉,轻柔婉转;“杏红深色”是视觉,歌女的红色衣服,于青山绿水,碧绿荷叶互相映衬,无限美丽。“小荷障面”是动作描写,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表现了歌女的纯真可爱。
【点睛】赏析: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显。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宋词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女性美,尤重视其内美。如果此时不是这样,便俗。此句六字再现了两位歌女双声共和,浅吟低诉,轻柔婉转、曼妙婀娜。听其歌,见其人,“杏红深色轻衣”。“杏红”色在“水天溶漾”中更显浓艳,更为“深”,此“深”字一方面写歌女衣色彩浓深,另一方面也是歌女身形在词人心中的影射。“轻衣”轻盈灵动,羽化成仙之境尽在其中。“小荷障面避斜晖”,这一动作显人物的稚嫩可爱,让人心生怜惜。“小荷障面”虽未能尽“避斜晖”,却能带来丝丝凉意,词人于此中“分得翠阴归”。斜晖映日,词人与歌女未同乘一舟,在歌女“小荷障面”下,词人其实未必能“分得翠阴”,但是绿荫翠凉、美人在旁,作者心中愉悦,归途更感清凉。
“莲子参差”、“霁山青处”、“水天溶漾”、“人影鉴中”,这是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桃叶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分得翠阴”,又是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遁入眼帘,交相呼应。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实在中肯贴切。
29.C
30.①短暂的秋雨已经为天地平添了许多秋色,就不要让水中的芦苇再肆意生长,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②尾联收束照应全诗,诗人展开联想,想象雨后西溪美景,最后一句使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③诗人表面上是希望芦苇不要肆意生长,以免干扰自己赏月,实际上是希望自己不被官场风气影响,保留清明的心智,从而给全诗增添了哲理意味。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第四句照应第二句,以静衬动”错误,第三句“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
故选C。
30.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尾联用联想想象手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上下清”相照应。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但是尾联诗人表面上是希望芦苇不要肆意生长,以免干扰自己赏月,实际上是希望自己不被官场风气影响,保留清明的心智,从而给全诗增添了哲理意味。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1.B
32.D
33.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所寓情感:都写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
【解析】3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暗写自己的孤寂”错。“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这是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并非表现自己的孤寂。
故选B。
3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借代”手法。“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A项,“烽烟”代指战争,使用了借代手法;
B项,“乱红”代指落花,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C项,“干戈”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D项,“红胜火”“绿如蓝”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故选D。
33.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及对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能力。采用了比较鉴赏的考查形式。解答时要分析二者在描写对象、表达技巧、感情方面的相同点。这离不开对诗歌手法以及诗人情感的分析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赏析。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很多共同点。
从描写对象看: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
从表达技巧上看,都用到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都写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34. 喜爱 赞美
35.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写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展现了大自然美如图画的秋日风景,表达了无限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深意,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思想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观点态度、主旨内容。
诗歌的大体意思是: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曾到过吴江,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芦苇深处的鸟啼、天际落日的余晖、静谧的街市、湛蓝的晴空、随波摇曳的彩虹般的桥影等,构成了吴江那由黄昏至夜的色彩纷呈、动静和谐、令人神往的秋色图景。诗人以浓妆淡抹的笔法充分表达出对吴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5.本题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对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技巧有所积累,作答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其进行分析。题干为: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答题区域为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然后翻译诗句: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
其次分析艺术特色: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动静结合互相映衬,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最后总结出答案即可。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36.(1)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令人感到孤苦无依。上阕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更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
(2)同意。下阕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在词人看来,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倾吐心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集中体现了全词的思想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中景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感的能力。意境题答题思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感情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即抓住诗中的众多意象,明确意境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上片,“数声鶗鴃,又报春芳歇”是说杜鹃啼鸣,似乎又在告诉人们美好的春光就要过去了。“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感怀春天,那个女子轻轻折下残留的花朵,岂料在梅子青时,却被无情的“风暴”突袭,寄予了词人对爱情遭受阻抑的无奈与慨叹。,“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字面是说凄冷清凉永丰柳,漫天飞舞着像雪花一样的飞絮,无人欣赏。实际上是说孤寂无靠的女子,无人欣赏。回答本题时,要抓住诗中主要意象杜鹃、落花、飞絮等,结合诗后的前三个注释,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之情。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结合上片中诗人的情感,精读下片。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表态,回答“同意”。然后结合下阕内容,简要说明“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诗人先说不要弹奏琵琶曲了,因“怨极”了,琵琶的曲子能把诗人心中的“怨”流露出来的。然后说这份情是不会断绝的,就像天一样不会老去。这在词人看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意思是心就如一张双丝的网,其中有千万个解不开的结。该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缠绵不断、心事纠结的情感状态。最后用“东窗未白凝残月”以景结情,抒写尽管爱情受挫但情思难绝的苦闷与哀怨。
【点睛】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一、从创作背景入境。知人论诗,知时论事。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思的自然流露。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对作者作诗时的处境和其为人的把握。二、从借景抒情入境。诗歌中所有的景语皆情语,景语叠出,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因此,必须找出所有景语中的情语。三、从直抒胸臆入境。诗歌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传情之外,往往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四、从虚实结合入境。分析诗歌意境的主要是从物境和心境入手。即:物境+心境=意境。另外分析诗歌意境注意“虚境”。针对实境,虚境不是实在之景,是想像和联想。常见的有:梦境(梦中所见的景物)、回忆(回忆过去的事)、幻觉(幻想将来的事)、比喻(对景物的比喻)。这些想象和联想也传达作者的心里历程。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37.划龙舟和荡秋千
38.C
39.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静谧世界,寓情于景,暗示了诗人白天游乐之后静静享受着夜色,抒发了作者恬适、舒畅的心情。
【解析】37.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包括对中外作家作品,对古代文化常识,对文体知识与类别等的考查。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本题诗歌前两句“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中的“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小舟,“竞”字写的是吴中健儿划船竞渡 ,“笋柱秋千”是竹制的秋千,结合这些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指定诗句的赏析能力,考查内容包括对诗句内容理解、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翻译诗句理解其内容,再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五六句写“云去山暗,游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静,笙歌已歇,庭院显得分外寂静”。游人散去为上片作结,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由远郊到近庭,由热闹变安静,由白昼至月夜。可见C项中说 “情感深化,由乐而歌”不正确。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分析能力。古代诗词中情景关系包括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解答此题先翻译诗句明确写了怎样的景,然后根据景物特征结合全诗揣摩诗人情感,最后归纳手法形成答案。划线句写“时至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杨花漂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倩影”,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40. “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41.D
42.角度一: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句中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角度二:也可以从诗人善于捕捉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浮萍破”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下句小船归来时依稀听到由水流带出的两旁草动的声音,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幽静。
【解析】40.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写作特点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这首诗中的写“影”的地方很多,句句不离影子,有明写,有暗写,有灵动的影,有静谧的影,写尽了影子的变态,也写尽了心灵的变态。“过桥人似鉴中行”是说人走在桥上好像走在镜中,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说不要让芦苇长得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暗写月影(或芦影)。
4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语言清丽,境界阔大”理解错误,诗以雅致的语言写清幽的景致,境界明丽,并非“阔大”。
故选D。
4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古诗的某联,就是从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情景结合方式以及其他诸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从动静结合角度看,颔联以动衬静。“浮萍破处”,“破”即水波开合,意即水上之风或水下之鱼虫晃动水面,打破水面平静; “小艇归来”两岸野草,发出轻微的声音。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极言西溪之静,表现诗人寄情山水,寻幽探微的情怀。若从“视听结合”或其他角度答题,言之成理亦可。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