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11: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帝制时代的来临: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概念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又称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相对立,在中央决策方式上表现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无独立性。
二者关系:皇权的加强或削弱与中央集权程度紧密相关。
秦 王 扫 六 合
——秦之统一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初中所学,为什么承担统一大任的是秦国,秦国有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呢?
一、秦的统一
  秦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向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一)他地处西垂,开化较晚,民风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走向封建化,这就规定了历史走向由纷乱到统一的历史趋势。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虽然体现生产力进步,但是遭遇自然灾害容易绝收使农民生活无着,这就需要有强大实力国家的救济。另外,和精细耕作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水利灌溉工程和在当时还属于高端技术的四时耕作、物候节气、良种培育等都需要统一强大的国家来实现。
——据葛颂、郭建峰《从小农经济发展窥探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统一是时势之必然
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需要统一强大的国家)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乱莫大于无天子,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息。
——《吕氏春秋》
秦国地处西部,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农业基础稳固,郑国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国耕地面积扩大,成为秦国东进的后备粮仓;偏居西陲,社会环境稳定,使其本国国土免受战争摧残,同时也能集中精力迎敌,向东扩展……秦国的独特地理条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据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处于东方的诸夷与南方的楚亦与华夏融合,而雄霸西戎的秦国也逐渐同于华夏。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已完全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民族》
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各族人民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厚夫《漫步秦直道》
个人因素: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3、统一的过程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前221年
一、秦的统一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策略:
思考:
面对辽阔的帝国,秦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西到陇西
东至东海
北抵长城
南濒南海
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南方:南平百越,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辟“五尺道”,辖管西南夷
一、秦的统一
4、开拓疆域
皇帝名号的由来
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朕”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u,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皇帝独尊。
5.1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皇 帝
御史大夫
太尉





















下达召令、执
掌奏章、监察
协助理政
管军事(虚设)
宫殿警卫
宫门警卫
宫廷御马
皇族事务
司法刑狱
皇室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祭祀礼仪
丞相
税收财政
外交民族
(5.2)中央官制
三公
九卿
三公九卿制
中央政府
5.3如何管理疆域辽阔的帝国,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纪》
思考: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行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御史
大夫


皇帝


诸卿





基层具体事务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长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监察
军事
行政
地方具体政务
5.3、评价郡县制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
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比较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利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政治体制
历史影响
相同点
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钱穆《史学大纲》
血缘
世袭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地方分权)
贵族政治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按地域划分(地缘)
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6.其他措施:
法律
文化
经济
军事
巩固统一
措施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颁布《秦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西南夷
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 之 灭 亡
15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3.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4.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5.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1、秦亡:共诛暴秦与王朝新生
1.秦的苛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2、 秦末农民起义
3、楚汉战争
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
进行的战争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3、刘邦胜利的原因
(1)刘邦:废秦苛法,善于
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等
(2)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
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
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根据地等
本课小结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
与秦的速亡
统一进程
秦朝统一的
历史意义
统一背景
巩固中央集权
的措施
陈胜、吴广
起义
楚汉之争
大兴土木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巩固统一的
措施
当堂检测
1、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C.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C
B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4、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 )
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D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