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雨的四季》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雨的四季》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0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3《雨的四季》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雨的四季》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比朱自清的《春》那么朗朗上口,也不比老舍的《冬天》那么富有语言风格。但实际上,本文却是可以多角度教学的范本。
它结构清晰,首尾段的抒情前后呼应并有所深入,中间段落的描写生动而不涩难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它立意深刻,“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读出多种色彩、读到生命的主题,是散文教学的范本。教材为它设计了不同角度的旁批,有提问,也有赏析。更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初踏入中学,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有无限期许。在学习过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但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以及体悟作者情思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雨的四季》作为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重音、停连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
五、说教法学法
配乐朗诵、师生共读、学生自读、仿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并驾齐驱
小组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古诗词中描写“雨”的诗句导入。
(2)背诵《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
(3)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散文的美。
2.听朗读录音,标注段落序号,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
把自己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的拼音标注在书上,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本课的字词较多,这一环节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
视指导。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朗读(多种形式)识记词语。教师强调容易读错
的生字∶粗犷、衣裳、莅临、咄咄逼人。
(3)写字指导∶教师范写笔画较多的词语,提示要点,学生观察并说说结
构和关键笔画。之后,学生练写。
(4)词语释义。粗犷、静谧、高邈、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
(看注释)
4.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
(1)指导朗读。本篇课文语言优美,如诗句一样,文中的感情是饱满、丰
富的,朗读时要情绪饱满。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标注重音和停连,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也可以在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给出
正确答案。
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分三个层次。开篇点题,总写对雨的喜爱之情,
然后,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四季的雨
的喜爱之情,最后,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四季的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5.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关键词,说说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这一
环节如果完不成,可以留为作业或者下节课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春雨 娇美美丽
夏雨 热烈粗犷
秋雨 端庄沉静
冬雨 自然平静
八、说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中,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中的教学过程,始终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是很到位,字词占用时间稍长,后文分析有点紧促,品读感悟方面还不是很完美,在以后的教学中须多加注意,使各方面有所提高。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雨的四季》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课文内容皆为四季美景。大都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本文通过对四季的雨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文中有新鲜灵动的比喻,有真切可感画面,有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生命的活力。阅读时,展开自己的想象,细细品味文章精美的饱含深情的语言,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读、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
2.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四季“雨”的不同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四季“雨”不同的美感。
3.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对生命的关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四、说学情
《雨的四季》是一篇在歌颂自然的同时有借物抒情的课文,学生在进行这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些这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去深刻的体会课文中景物所蕴含的情感感受雨的四季,赏析其中蕴藏的意境美和抒情美。
五、说教法学法
1.通过自读与点拨,感悟作者借描写雨的四季的特点表达情感的方法。
2.通过妙语赏读来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略。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2、夏雨图赏析。
作者说夏雨是热烈的,春雨是“洗淋”万物,夏雨却的“浇灌”大地,你从作者对夏雨的哪些描写中可以读出夏雨的这一特点:
明确: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赏析:怒放、鼓 、争先恐后
3、秋雨图赏析。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秋雨图文旁问题: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给人们以生活的启迪:辛勤的劳动后总有收获;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天道酬勤。
4、冬雨图赏析。
朗读冬雨图:特殊的温暖。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5、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加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直接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6、读第7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结构严谨。点明并深化主旨,抒发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2)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同时这也是一段历程,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总结: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三)、体验反思:
1、一年四季的雨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给他的生命带来活力,给他的感情带来滋润,给他的思想带来流动。
2、“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几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对北方少雨感到遗憾,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改变北方少雨的现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进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2、课后练习:请抓住某景物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七、说板书设计
春雨 美丽而娇媚
雨的四季夏雨 热烈而粗犷 对雨的爱恋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对生命的追求
冬雨 自然而平静
八、说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和文本多次深入接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感受到雨的美,雨的可爱,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赞美。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当堂朗读的时间有些少,我督促孩子们在课下多加朗读,争取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期待能够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