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06: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上图书馆》
基础练习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里胥力欧(  ) ②宽敞(  )
③白炽灯(  ) ④苍穹(  )
⑤吟啸(  )
(2)多音字
①拥有丰富藏(  )书的图书馆堪称知识的宝藏(  )。
②按孩子的气质特征进行教(  )养,是教(  )书育人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理念。
2.辨明字形。
① ②
3.判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
(1)经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
(2)考据、验证都是必要的工作,为的就是避免牵强附会地推论。(  )
(3)他以前住在山区,那儿的天气变幻得快,常常是前一刻晴空万里,后一刻倾盆大雨,真可谓气象万千。(  )
(4)一灯如豆的夜晚,挡头山周围的一切都已隐没,只有土屋的窗前透着一点灯光,油灯下看书恍惚觉得在享受文人生活。(  )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跋涉(bá) 戕害(qiāng) 视而不见
B.狭隘(yì) 时髦(máo) 卷帙浩繁
C.慰藉(jí) 蓬勃(péng) 汪洋兴叹
D.殿宇(diàn) 白炽灯(zhì) 豁然开郎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走进国家图书馆那古朴    的阅览大厅,任何一个参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妨碍公众专注的阅读。
②海啸过后,一些受灾的海边村落显得    极了,有的方圆几里甚至十几里看不到一人。
③埃斯梅拉达的美丽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    与菲比斯的薄情,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A.庄重 寂静 衷情 B.庄重 幽静 钟情
C.庄严 寂静 钟情 D.庄严 幽静 衷情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②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入佳境,最后豁然开朗。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④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佳境,也不为过。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的努力来拓宽就业渠道,将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
B.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泰山博物院造型以泰山“高山流水”亭为基本元素,由7个大小不一的“方亭式”场馆组成,是一座记录、解释泰山的专题性博物馆。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    ,    ,    ,    ,    ,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
①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的能力
②即不论出现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
③我把阅读比喻为“人生的方舟”
④便会使人站高一步,不会被生活的河流淹没
⑤而是意味着人生旅途中的狭路相逢
⑥并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
A.③⑥⑤②①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⑥③②⑤①④ D.②③⑤①⑥④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
9.下列对《上图书馆》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10.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环境优雅,有许多的英文小说,这些小说使“我”产生了好奇心,也满足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帮助“我”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B.文中详细描写了清华图书馆的布局特点,这些都给青年作者巨大的影响,让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C.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这里的苦读风气契合了作者当时不平静的心情。
D.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建筑的华美,气象万千、高耸的庄严的屋宇使作者感受到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力量的伟大。
12.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答:                                  
                                    
                                    
13.这篇文章写道“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
14.《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读书”。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15.《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在谈到读书时,都强调了一个重点,那就是“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提升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大“捞油水”。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要让那一丝丝臭味影响我们的心情,腐蚀我们的心灵。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是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只要坚持奋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终将变成现实。
C.这种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大专家”越少越好。
D.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建议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你认为当改不当改?为什么?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①由于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使一种以讲故事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②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需求,正在引导着年轻一代。
4.文中画横线的两个语句各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                                  
                                    
                                    
5.上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王佐良《上图书馆》)
材料三 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6.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是作者倡导的一种读书观。
B.作者认为,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C.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D.黑塞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
7.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B.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读书生活的影响。
C.“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面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D.第二段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寄寓在轻描淡写之中,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
8.下面是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倒数第二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尾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9.材料二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答:                                  
                                    
                                    
10.材料三中作者把抱着“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的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基础练习
1.答案:(1)①xū ②chǎnɡ ③chì ④qiónɡ ⑤xiào
(2)①cáng zàng ②jiào jiāo
2.答案:①讯 迅 汛 ②缀 辍 掇
3.答案:(1)× (2)√ (3)× (4)√
解析:(1)豁然开朗:原指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本句将形容明了道理的成语用于心情愉快,望文生义。(2)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勉强比附。使用正确。(3)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把形容景色壮观美丽的成语理解成了天气多变,应用“瞬息万变”。(4)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使用正确。
4.答案:A
解析:B项,“隘”读“ài”;C项,“藉”读“jiè”,“汪洋兴叹”应为“望洋兴叹”;D项,“炽”读“chì”,“豁然开郎”应为“豁然开朗”。
5.答案:C
解析: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庄严:庄重而严肃,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重大事物形成的气氛。寂静:没有声音,很静,强调静。幽静:清幽寂静,强调幽僻,多用于人少景致又好的环境。衷情:名词,内心的情感。钟情:动词,感情专注(多指爱情)。根据句意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6.答案:C
解析:①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每一次的“变革”都与国家的命运相关,侧重的是“祸福”,故改成“休戚相关”更恰当。②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开阔了思路。使用正确。③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不合语境,应改为“视而不见”。④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⑤臻于佳境: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使用正确。⑥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使用正确。
7.答案:A
解析:B项,“推进”与“效率”搭配不当。C项,“对……被……”句式杂糅。D项,偷换主语,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泰山博物院造型”,最后一句“是一座记录、解释……”的主语是“泰山博物院”。
8.答案:A
解析:注意句子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③句承接上一句中的“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排除C、D两项;另外,①句是条件,④句是结果,所以应先因后果,排除B项。
9.答案:A
解析:A项,“老师们教的并不多”说法错误。
10.答案:B
解析:B项,这是一种时间顺序。
11.答案:A
解析:由原文“‘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可知,并非“许多英文小说满足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且“帮助‘我’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的是“公书林”。
12.答案: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在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算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作者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13.答案:(示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不仅是公共图书馆,还有剧场、美术馆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在它们可以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实相符的公共文化设施时,社会才会成为孕育文化的广阔土壤,而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才不会只是奢谈。
14.答案:(示例)(1)《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文章论述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2)《上图书馆》按照作者的成长过程来写与几个图书馆的缘分,记述先后到过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说明作者是如何酷爱读书的。
15.答案:(示例)《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倡导的是“爱的阅读”。文中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阅读,要有心的教养,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上图书馆》的作者是因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才去了那么多图书馆去读书。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就是为了引出作者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文中还说:“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表明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之深。
提升练习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
2.答案:A
解析:原文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
3.答案:不当改。原因:①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前一段的句子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②原句用短句,语言风格灵动,改句是常式句,比较呆板。③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不当改。然后比较两句话的不同之处,从修辞、句式、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结合上文“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可知,结构上,原句与前一段的句子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句式上,原句“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改句是把原句合成一个长句,句式呆板,不够灵活。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单独成句,作谓语,起突出强调作用,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
4.答案:①删除“由于”或“使”;在“讲故事”后加“的形式”。②“文化追求和精神需求”改为“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引导”改为“误导”。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由于”或“使”;“以”后面缺少对应的宾语中心词,在“讲故事”后加“的形式”。第②句,语序不当,语境中先说“精神”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后讲“文化”方面,热衷于猎奇窥秘,“文化追求”和“精神需求”应互换;搭配不当,此句话是说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造成的问题,“引导”改为“误导”。
5.答案:①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②热衷于猎奇窥秘。③片面强调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第一句为总领句,然后分别从三个层次进行具体解说。第二句是第一个层次,关键信息是“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三、四句为第二层次,关键信息是“猎奇窥秘心理”;第五句为第三层次,关键信息是“只强调回归传统”。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一定不能获得教养”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7.答案:C
解析:C项,“‘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错,由第二段末句可知,“‘豁然开朗’的原因是对国内战争胜利感到喜悦”。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理解的能力。B项,“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错误,主要是为了证明阅读中的收获大小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有关。
9.答案: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覆盖众生的苍穹”“壮丽的帐幕”“庄严的屋宇”在这里都指代图书馆,表达了作者对高大、壮丽、庄严的图书馆的赞美之情;图书馆让人类成为了不得的杰作,拥有了高贵的理性和伟大的力量,赞美了图书馆的伟大作用。
10.答案:这里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①照应文章题目;②表明作者的观点;③引出对急功近利读书法的批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及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根据文中“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或态度”,而这种“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也是作者提倡的、赞许的。在这里,作者既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照应了题目,同时含蓄地批评了急功近利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