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节奏美。
2.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品析佳词妙句。
3.品味“登高”的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品析佳词妙句,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视觉盛宴 诗配画导入
师过渡: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什么意思那?意思是五岳是我们国家最美的五座山峰。那同学们知道是哪五座山峰吗?(同学们自由纷说)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从古代的帝王到泰山封禅,到现代五块钱封面的图片设计,有的人构思非常巧妙,把五元钱的封面和泰山的风景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泰山是五座山峰当中最美的山。那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杜甫的《望岳》。
二、明确任务,有的放矢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节奏美。
2.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品析佳词妙句。
3.品味“登高”的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深入探究文本
(一)感诗韵原汁原味地读一读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那么读好一首诗歌,应该先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望岳》,其他同学注意从这两个角度评价。读诗就要这样,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请大家自由朗读《望岳》,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美。
生:自由朗读(1分钟)
1、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谁愿意?指明读。哪位同学给他点评下呢?生点评。师补充。他刚刚的点评很到位,读准了字音,并读出了节奏和重音。
2、其实,我们读诗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
(——情感)在这首诗歌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是哪一句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么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情感呢?我们可以提高音量,并且加大重音的力度。那么,记住老师的要求,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二)知内容我们刚刚读了这首诗,初步感受了泰山的景色。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呢?(望)对,就是这个望字。那么诗人是怎样望泰山的,又望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追寻着杜甫的眼光,一起来神游泰山吧!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是用一种什么角度望向泰山啊?(远望或遥望)(板书“遥望”)那么,他望见了什么景色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这幅画面。
例:我________望泰山,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我遥望泰山,只见五岳之首的泰山横跨齐鲁大地,苍翠青绿的山峦绵延不绝。那么,这句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
(雄伟阔大、山色青绿绵延不绝)
2.诗人远远的望了望泰山之后,并不满足,于是他忍不住细细地近望泰山,他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谁来描述下?(板书“近望”)
例:我_______ 望泰山,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设:我近望泰山,只见泰山汇聚了大自然的万千风姿,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这句诗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那么,这一联诗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这联诗为什么能如此传神地写出泰山的特点呢 其实,古代的诗人为了把诗句写得传神,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比如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寻觅一个合适的字,不停的苦思冥想,推敲琢磨,甚至胡须都捻断了几根。“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同样是炼字的高手。所以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联当中哪两个词用得最精妙呢?
预设:“钟”——“钟”在这里是汇聚之意,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大自然将万千神奇秀美的风景都汇聚在泰山,那么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可想而知了。而“钟”这个字又不禁使我们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那么,在这里谁对谁情有独钟呢?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造物主写得有情有义,但实际上与其说是大自然对泰山钟情,倒不如说是诗人对泰山钟情和偏爱。一个“钟”字,寄托了诗人多么热烈的情感啊!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字传神地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呢?预设:“割”——我们平时一看到这个“割”字,就会联想到一个什么动作呢?就好像拿着一把大刀把某件东西割开来一样。“割”在注释中是“分”的意思,泰山如同一把硕大无比的大刀把阳光斩断,把泰山分割为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一个“割”字,多么传神而富有动感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地、巍峨高大的气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钟”和“割”字都要重读,让我们再把颔联读一遍。
3.泰山的景色如此秀美,诗人近距离望一眼还不够,他宁可“决眦”都要怎样的去望泰山?
(凝望或细望)
(板书“凝望”)我们来看一看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诗人又望见了什么景色?
例:我____ 望泰山,只见 _______________ 。
预设:我凝望泰山,只见层层云气翻腾,令人心中激荡。归鸟纷纷入山,使人眼眶欲裂。层层白云在山巅萦绕,那层层云气似乎涌进了诗人的心中,使他的胸中激荡,他舍不得移开眼睛,如饥似渴地凝望着泰山的美景,望到倦鸟归林,望到眼眶欲裂。于是产生了一种渴望。(板书“渴望”)
(三)悟情理
1.这种渴望在胸中澎湃激荡,再也控制不住,于是杜甫禁不住喊出了铮铮誓言。他喊出了什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老师刚刚说的是喊出了这种渴望,我们再来喊一遍。我一定要登山泰山之巅,俯瞰众山,感受它们的渺小。这句诗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啊?
2.联系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试着感受这句诗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怕困难、用于攀登的豪情壮志。本诗写于杜甫的青少年时代,也正逢开元盛世,身处太平盛世,他对自己的才识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因此远望泰山之巍峨,于是豪情涌于胸中,而产生了“登岳”的意向。
我想,这句诗不仅仅是诗人要攀上泰山之巅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那么,诗人最终登上了人生的顶峰吗?(虽然他没有登上仕途的顶峰,但是他登上了文学的高峰!)
3.同学们,让我们深呼吸,坐直身体,拿出我们的精气神,遥想杜甫当年望岳的神采,面对这巍巍泰山,齐声吟诵《望岳》。这一首意境开阔,豪情激荡的《望岳》,让我们感受到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登高赋诗抒怀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所以古人讲登高必赋,又如《登飞来峰》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然而登高的情感却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登高会产生这么多的复杂的情感?小组自由讨论。(2分钟)
四、小试牛刀,决战“飞花令”
同学们,无论是我们学过的《登飞来峰》还是这节课的《望岳》,都跟山有关系。让我们的教室也化身赛场,我们亲自来进行一场“飞花令”的比试,大家说好不好 我们分为四组,来进行比赛。今天我们讲的是登高咏怀诗,那么我们就用一个应景的主题——以“山”来进行飞花令。
五、结束语
同学们的表现太精彩了,老师都感觉意犹未尽,那么,也希望同学们把这份热情带到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去。
六、板书设计
《望岳》 评测练习
本课的评测练习以中考常见题型为抓手,以当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依据,基本上做到相关题型与课堂讲授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夯实中考相关题型的答题能力。测评一: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_________的形象。
测评二: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赏析。
1.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2.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的妙处。(2分)3.请从“钟”字入手,对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3分)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测评三:锻炼学生自主概括能力
1.“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测评四:拓展学生的积累学生自主搜集含有关山的古诗词,并进行展示。
测评五: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作业设置
为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为泰山写一段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