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06: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2《荷塘月色》
基础练习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踱步(  )   ②煤屑(  )
③梵婀玲(  )   ④敛裾(  )
⑤参差(  )(  )   ⑥颤动(  )
⑦脉脉(  )   ⑧袅娜(  )
⑨媛女(  )   ⑩霎时(  )
蓊蓊郁郁(  )    嬉游(  )
(2)多音字
①她用婉转的曲(  )调唱出曲(  )折的人生遭遇。
②独处(  )一室,品茶读书,其中妙处(  )非俗人可知。
③她脉脉(  )地注视着远去的孩子们,心头涌动的是那份牵肠挂肚的血脉(  )亲情。
④白雪正在悄(  )无声息地融化,生机正在悄悄(  )地覆盖整个世界,这一年二月显得格外温暖。
2.辨明字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判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
(1)由于天气原因,最近一段时间,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2)如今,漫步城市的每个角落,亭亭玉立的高楼,宽敞笔直的大道,商贾云集的市场,生活越来越便捷了。(  )
(3)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4)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也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棹将移而藻挂”,“棹”音zhào,船桨之意;李白有诗“少女棹归舟,歌声逐流水”,“棹”在诗中应为动词,划桨或用桨划船之意。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是“有一点”“有一些”的意思,意谓作者心情小有波澜,有些不平静。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    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    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A.泻 漏 荡 浮 B.照 漏 摇 浮
C.泻 洒 荡 升 D.照 洒 摇 升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路的两旁,也有少许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杂丛。
②近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各家幼儿园的妖童媛女进行了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
③《荷塘月色》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荷塘月色》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作者处心积虑设色着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
⑤朱自清巧妙运用通感、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⑥对于一个死者来说,任何觉醒的或者复活的景象,都使一切时间与地点变得举足轻重。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    ,    。    ,    ,    ,    。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9.下列句子中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
10.下列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摄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使得文章后面的心情变化——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有本有源,脉络清楚,易为读者理解。
B.文章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修辞的美感。如采用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月光下的情状,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写荷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妙不可言。
C.文中叠词的运用颇具匠心,如“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隐隐约约”的远山等,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使读者感觉到音韵和谐的美感。
D.美丽的荷塘月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采莲赋》《西洲曲》里江南的“采莲”之美,使作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求得了内心的宁静。
11.下列对《荷塘月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人的情意。
B.“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D.“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颜色深浅不一。“画”字突出了投在荷叶上的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3.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
14.《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在语言表达上堪称娴熟圆满,炉火纯青。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美,请结合文本,参照下面的提示,举例并分析。
(1)《荷塘月色》语言美表现在:修辞美,遣词美(动词),音乐美(叠音词)。
答:                                  
                                    
                                    
(2)《故都的秋》语言美表现在:修辞美,遣词美(动词、形容词),明白如话。
答:                                  
                                    
                                    
提升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 ① 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 ② 的小径, ③ 的树影,以及 ④ 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         ②         
③         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 ① 。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跳入眼睛。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 ② ,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4.文中第二段有何语言特点?请加以赏析。
答: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6.下列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文末画线句子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7.下列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B.第③段中的“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画线句“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答:                                  
                                    
                                    
9.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基础练习
1.答案:(1)①duó ②xiè ③fàn ④jū ⑤cēn cī ⑥chàn ⑦mò ⑧nuó ⑨yuàn ⑩shà  wěng  xī
(2)①qǔ qū ②chǔ chù ③mò mài ④qiǎo qiāo
2.答案:①惦 掂 踮 ②嬉 嘻 熹 ③宛 婉 惋 ④裾 据 居 ⑤缀 啜 辍 ⑥靓 倩 靖
3.答案:(1)√ (2)× (3)√ (4)√
解析:(1)“没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2)“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句中用来修饰“高楼”,用错对象。(3)“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4)“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4.答案:D
解析:“颇”是“很”“相当地”的意思,表程度很重。
5.答案:A
解析:①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②与“树缝里”“一两点路灯光”搭配只能用“漏”。③用“荡”更能体现“唱着艳歌”的少女的欢快。④“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态,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平齐。
6.答案:C
解析:①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使用正确。②妖童媛女:指艳丽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用来指幼儿园的儿童不合适。③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使用正确。④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褒贬不当。⑤细致入微: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也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也可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使用正确。⑥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此处应用“无足轻重”。
7.答案:A
解析:B项,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C项,否定不当。D项,搭配不当,“月光”改为“月亮”。
8.答案:C
解析:②⑤句是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接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而且“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10.答案:D
解析:“使作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求得了内心的宁静”错,思乡和怀古只是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做的又一次努力,但从文中“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和“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看,作者最终并没有求得内心的宁静。
11.答案:B
解析:“有声”“寓动于静”的说法错误。“泻”字呼应“流水”,是喻体的自然延伸,表现月光由上而下透射的情态,月光好像动起来了。应该为“化静为动”,“泻”字配上形容词“静静”,更增加了月光流动的静谧感。
12.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灯光的朦胧迷人。
13.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14.答案:(1)《荷塘月色》:①修辞美。文中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使读者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美感。拟人、比喻:“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遣词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运用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③音乐美。叠音词的运用,如“田田”“层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2)《故都的秋》:①修辞美。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形成一种工整、雅致的美感。例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运用排比,用“慢”“润”“淡”表现江南的平淡细腻之味,与北国的秋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故都之秋的味。②遣词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一个“饱”字,力透纸背,韵味全出。还有“味”“尝”等字,从这些字词中能够看出,郁达夫在故都赏秋,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在用嘴尝,更是用心尝。③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如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提升练习
1.答案: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解析:①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②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③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表示深浅不一的意思。④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2.答案:C
解析: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3.答案:《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解析:原句语病: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答案:①作者遣词生动形象,如“反弹”“跳入”“跃出”等,色彩浓郁,如“紫黄”“碧黛”等;②句式变化多姿,注意整散、长短句式的灵活搭配;③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等,从而使语言具有深度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段中动词和色彩词用得比较生动,比如“反弹”“跳入”“跃出”等,生动地写出阳光的动感、人被色彩感染的感受等;色彩词,“紫黄”“碧黛”等,色彩明丽又富有古典美感。句式也很灵活,富有变化,比如“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此处长短结合,写出风吹荷叶的动态美;“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整散结合,富有韵律变化之美。本段修辞手法有“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紫黄碧黛”是借代,“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是拟人,这样写使得语言富有艺术的美感。
5.答案:①向荷叶间望去 ②使得那竖起的一半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①句,结合上文“压低视线”,可知下面应该写“看”的内容;结合后文“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可知“看”的应当是“荷叶”,据此整理出答案“向荷叶间望去”。第②句,结合上文“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及下文“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可见此处应当写被吹得竖起的荷叶,据此整理答案为“使得那竖起的一半”。
6.答案:D
解析:D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脱离原文,应该是对“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深表遗憾。
7.答案:D
解析:D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9.答案:①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③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