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洋节”在国内盛行……
国外电影的强势登录……
日本动漫充斥市场
韩流席卷全国
想想议议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
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 还有令人目眩的文化生活……
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拿来?
?
【鲁迅有话说】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 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 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有的叫嚷复古主义,有的主张“全盘西化”。而在左翼文化队伍中,有人反对继承旧文化,有人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批驳了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鲁 迅
鲁迅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鲁迅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鲁迅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
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
《彷徨》1926年8月
《故事新编》1936年
鲁迅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集》
鲁迅作品
杂文集
《坟》
《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等。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当今社会,面对来势汹汹的“韩潮”、美剧、日剧等大量外国文化的进入中国的形势,有专家就指出这是文化侵略,这会慢慢侵蚀青少年的心理。对于外国文化,我们是否全盘拿来?还是全盘否定?我们且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能否从中获得教益。
学习目标:
1. 理清作品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2. 分析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3.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件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
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6)为什么拿来。
第二部分(7)提出观点——拿来
第三部分(8-10)怎样拿来。
为什么要拿来
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用不少篇幅论述其它主义。
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批判了哪几种主义,它们各自的做法(表现)、实质、后果各是什么?
错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后果
送古董
送画
送活人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英国鸦片
德国废枪炮
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小东西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文化经济侵略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误国)
文化堕落
贻害子孙
(卖国)
大受其害,
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害国)
第3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从危害角度谈送去主义,是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3.文章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写起,而不直接从鲁迅先生的主张“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入手?
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
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3)先破后立,立论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先批驳错误的观点,再提出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
破
立
小结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拿来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我们要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保存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
大吸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
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喻 体 本 体 应采取的态度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文化遗产中精华和
糟粕共存的部分
有害,可做反面教材
文化遗产中纯粹的糟粕
完全吸收
批判地吸收
保存一点,
销毁大部分
坚决抛弃
鱼翅
鸦片
烟灯和
烟枪
姨太太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要占有,要挑选
比喻论证的作用:
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深奥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文章结尾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那么“拿来” 究竟有何作用?
“拿来”的最终目的
创新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 鲁 迅
“要推动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关键要靠有担当的文化人和有坚守的本地人。”
——习近平
全文总结: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拿来)
(怎么拿来)
拿来主义
破
闭关主义(惧外)
送去主义(媚外)
立
拿来主义
破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立
拿来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创新
送来主义(侵略)
1.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2.运用反语,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3.使用俗语。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4. 贬词褒用、褒词贬用,使文章充满讽刺意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语 言 风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