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0: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 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
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
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
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 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
2.表1 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表 1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 · 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 · 王子侯表》
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 · 王子侯表》
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3.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
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
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4 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5.图1 描绘的是清代
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 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
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 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
6.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
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
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
A.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 B.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
C.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D.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7.1905年,《时事画报》报道:“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 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 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这反映出
A.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 B.废止缠足已被民众接受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面临较大阻力
8.图2 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 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9.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 2 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 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仍坚持这一战略。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 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10.表2 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表 2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 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
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 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
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 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12.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13.18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在安于现状中停滞不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命运几乎是父辈的翻 版,与自己的奋斗并无多少必然联系;18 世纪时这种状态被打破,社会各阶层都加入到追求财富的行列中,他们认为凭借努力可以过和自己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这一变化反映出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动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共识
C.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价值追求 D.民主政治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14.1913年,德国外交部用于支持海外学校的预算拨款,达150万马克;1920年,法国外交部将 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升格为法语著作司;1934 年,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这表明三国
A.把争夺文化霸权列为首要任务 B.文化输出与世界扩张同步
C.实现国家战略以文化手段为主 D.文化传播由自发进入自觉
15.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 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 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C.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增强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一、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5分。
16.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 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在两则材料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 为什么 (5分)
(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 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10 分)
17.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 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 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 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
——据吴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
注:10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在国内 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13 分)(要求:按图例要 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供年节时张贴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图4为凤翔县新式历头灶神画(历头中年历气节表未印),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
新灶神画
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 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 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 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 “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 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 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 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 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 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 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概括指出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3分)
19.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停战车厢
材料
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 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1870 年 9 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 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年 11 月 11 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 国的代表,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 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 1940 年6 月 21 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人 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做为法国停战投降文件的签署地,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变成德国民 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
1950 年 9 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 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 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的纪念,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 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年 11 月 10 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车 厢”前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 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1.D 2.C 3.A 4.C 5.A 6.C 7.D 8.A 9.B 10.D 11.D 12.B 13.C
14.B 15.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题,共55 分。
16. (15 分)
(1)时间(开皇十四年)、人物(隋文帝)、旱灾(或: 民饥);(一点1分,共 3 分,若学 生进行整体概述,包括以上三点即可)双方叙述一致(或: 两则材料可以互相印证)。(2分 )
(2)分歧: 《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1分)《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1分)(若能进行整体概述,如“对隋文帝对 待灾民的态度记述不同”,也可得 2 分 )
宋代材料可信。(2分)《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歌颂贞观之治、美化唐太宗统治,有明显政治倾向;或:有假借隋文帝过失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2分)《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当朝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或:立场更为客观)。(2分)此外,《资治通鉴》作为更晚的史书可汇集其它的史料进行印证。(2分 )
(若答唐朝材料可信并言之成理,最高只得4 分 )
17. (13 分)
画图(区域、方向,共5 分):
(注:1932 年之前,主要分布在南京周边的华东地区及以广东、福建为主的华南地区; 1932年之后,逐渐转至以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1937年底以后,再次逐渐转至以重 庆、四川、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三个时期相应的三大主要区域各1分;由华东、华南向 西部内陆及由西北向西南两大方向各 1分。共5 分 )
说明理由(任选其中两个区域,共8 分):
华东、华南地区(或:东部沿海、东南沿海地区;两个地区任选其一也可): 1932 年之 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华侨倾向回国投资;日本侵华战事集中在东北地区,华东、华南
相对安定;南京周边的华东地区毗临国民政府政治和经济中心,投资条件便利;华东地区历 史上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华南地区地近南洋且是著名侨乡;(每一个角度2 分,任从其 中两个角度作答即可,共 4 分 )
西北地区:1932 年之后,日本侵略威胁到华北、华东地区,华侨投资受损;国民政府酝 酿迁都西安,吸引华侨投资转移;西北地处抗战后方,地理位置险要,局势相对稳定;民族 危机加深,华侨支援抗战的爱国意识增强。(每一个角度2 分,任从其中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共 4 分 )
西南地区: 1937 年底后,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华侨爱国投资热情高涨;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亟需加强西南地区开发建设;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工业大量向西南 大后方迁移;西南地区富含军事工业急需的矿产资源。(每一个角度2 分,任从其中两个角 度作答即可,共 4 分 )
18. (13 分 )
(1)提取历史信息: (6 分 )
层次一: 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 例:
①“夫妇居中、相对而坐”“公务人员立于人后”“民主家庭”“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对 联,以及夫妇均佩戴“劳动模范”红花等图像元素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婚姻 自由、男女平等;
或: 五角星、五星红旗等图像元素反映出普通民众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同。(2 分 )
②无论老幼都手持农具、劳作场景、夫妇佩戴的“劳动模范”红花及“劳动读书好人家” 的对联等图像元素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和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2分 )
③一家之主由灶神变为到普通人民形象反映出当时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观念;
或:“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儿童持书阅读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好 学之风;(2分 )
(说明: 能从民主建设、生产劳动、和文化教育三个角度进行概括,每一角度2 分 ; 每 角度分表层信息和历史信息,每一角度只能答出表层信息的不得分。若能从材料中提取其 他有效信息并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本部分共 6 分 )
层次二: 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三: 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进行历史阐释: (7 分 )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7 分 )
对材料中历史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6 分 )
如 :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2分)②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和 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③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重视科技和 教育发展。(2分 )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1分 )
例:新式年画表现了广大民众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新道德、新理想的追求与歌颂, 并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1分 )
(若能从其它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见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层次三: 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19. (14 分 )
二战前,“停战车厢”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
象征。(只要能点出主题,且能准确概括停战车厢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即可;学生若将本 部分融于下面各阶段原因、影响的表述之中也可,共2分)
20 世纪上半期,因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普法战争埋下了仇恨的种 子,两国之间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上存在严重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及法西斯主 义的泛滥导致法德之间的长期仇视和战争。这使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给法德和欧洲带来 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阐述历史原因或影响,任从其中两个角度作答,每一角度2 分, 共 4 分 )
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 法德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两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反思历史、 吸收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消除隔阂,走上了和解、合作之路。法德的和解促进 了法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 势的发展;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阐述历史原因或影响,任从其中 两个角度作答,每一角度2 分,共 4 分 )
法德从战争、仇恨到和解、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同时法德关系的 演变也警示我们战争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合作才能 共享繁荣。(总结结论,只要能指出法德关系演变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即可,2分 )
表述成文: 2 分;学生在具体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分析上会有不同,但请按照二战前后从 战争到和平两大阶段赋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