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分层习题2022—2023学年人教化学九上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镁粉用作烟花和照明弹 D.铜丝用作电线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剪纸成花 C.瓷碗破碎 D.食物腐烂
3、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属刻划 B.闻气味 C.石墨导电 D.点燃蜡烛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
C.钢铁生锈 D.水变成水蒸气
5、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6、关于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③水蒸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7、下列四组仪器中,都能加热的一组是( )
A.水槽、烧杯、试管 B.量筒、蒸发皿、集气瓶
C.烧杯、试管、燃烧匙 D.表面皿、集气瓶、烧瓶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固体反应物在试管中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以免固体漏出
B.试管、坩埚、蒸发皿等仪器都能直接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量不超过1 ~ 2 mL
D.实验室化学反应后的废液都直接倒入下水道
9、下列古诗蕴藏着分子的运动的是( )
A.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0、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8毫升 B.肯定小于8毫升
C.肯定等于 8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毫升
11、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2、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13、用托盘天平称量5.5g的食盐过程中,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往右盘增加砝码 B.向右移动游码
C.调节平衡螺母 D.移走少量食盐
14、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药匙 B.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
C.实验室没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D.从试剂瓶取出的溶液如果超出了需用量,应将超量的部分倒回原瓶内
15、如图所示,一只小猫安详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 透气 B.导电 C. 绝热 D. 透水
1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 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 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17、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存在错误的是( )
A.加热前,擦净试管外壁的水 B.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
C.让试管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 D.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
二、填空题。
18、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9、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小张说是蒸馏水,小陈说是酒精,两人争执不下,所以请你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来鉴定该无色液体的成分。
(1) 物理方法: 。
(2) 化学方法: 。
21、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2、量取8mL水,应选用__________mL的量筒,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若仰视量筒读数,实际体积比读数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23、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1) 写出仪器名称:A、 ,B、 ,C、 ,D、 。
(2) 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i 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
ii 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
iii 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iv 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应 视;如果读数时采用俯视的方法,则读数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三、简答题。
24、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四、实验题。
25、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如图所示的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
(4)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哈气,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珠,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上述环节的先后顺序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分层习题2022—2023学年人教化学九上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镁粉用作烟花和照明弹 D.铜丝用作电线
【答案】C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剪纸成花 C.瓷碗破碎 D.食物腐烂
【答案】D
3、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属刻划 B.闻气味 C.石墨导电 D.点燃蜡烛
【答案】D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
C.钢铁生锈 D.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C
5、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答案】A
6、关于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③水蒸气的含量:空气>呼出的气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7、下列四组仪器中,都能加热的一组是( )
A.水槽、烧杯、试管 B.量筒、蒸发皿、集气瓶
C.烧杯、试管、燃烧匙 D.表面皿、集气瓶、烧瓶
【答案】C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固体反应物在试管中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以免固体漏出
B.试管、坩埚、蒸发皿等仪器都能直接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量不超过1 ~ 2 mL
D.实验室化学反应后的废液都直接倒入下水道
【答案】B
9、下列古诗蕴藏着分子的运动的是( )
A.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A
10、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8毫升 B.肯定小于8毫升
C.肯定等于 8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毫升
【答案】A
11、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12、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答案】D
13、用托盘天平称量5.5g的食盐过程中,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往右盘增加砝码 B.向右移动游码
C.调节平衡螺母 D.移走少量食盐
【答案】D
14、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药匙 B.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
C.实验室没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D.从试剂瓶取出的溶液如果超出了需用量,应将超量的部分倒回原瓶内
【答案】D
15、如图所示,一只小猫安详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 透气 B.导电 C. 绝热 D. 透水
【答案】C
1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 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 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答案】D
17、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存在错误的是( )
A.加热前,擦净试管外壁的水 B.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
C.让试管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 D.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
【答案】D
二、填空题。
18、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实验
19、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或很吃力才能)将杯子扣到水底下,手一松开,杯子便倒,飘在水面。 能。操作方法和现象:在空杯口扎上一个瘪的气球,再将杯子底部放在温度稍高一点的水中,会看到气球逐渐膨胀。
20、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小张说是蒸馏水,小陈说是酒精,两人争执不下,所以请你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来鉴定该无色液体的成分。
(1) 物理方法: 。
(2) 化学方法: 。
【答案】 (1) 闻气味,若有气味,则是酒精,否则是蒸馏水
(2) 分别进行点燃,若能燃烧,则是酒精,否则是蒸馏水
21、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
22、量取8mL水,应选用__________mL的量筒,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若仰视量筒读数,实际体积比读数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10 mL 保持水平 偏大____。
23、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1) 写出仪器名称:A、 ,B、 ,C、 ,D、 。
(2) 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i 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
ii 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
iii 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iv 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应 视;如果读数时采用俯视的方法,则读数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1) 水槽;试管夹;量筒;酒精灯
(2) i A ii D iii B iv C;平;偏大
三、简答题。
24、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案】有发光、放热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爆炸
四、实验题。
25、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如图所示的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
(4)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哈气,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珠,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
上述环节的先后顺序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提出问题 (2)获得结论 (3)猜想与假设
(4)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5)反思评价 (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