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落花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1: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花生,它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花柄向下生长,钻进泥土中生长发育,长成饱满的花生。所以人们把花生叫作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读。
交流:(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我们知道文章的第一小节写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出示第一小节,齐读,指名读)
指导“播种(第四声)”学生会把“后园”读成“后院”
(1)抓关键词“后园”: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后园更大)后园有多大呢?(半亩空地)
(2)抓关键词“居然”:居然是什么意思?(意想不到)
(3)师:大家想想,种个花生为什么要说居然收获了?
预设1:原来是荒着的
预设2:第一次种,没什么经验竟然收获了。
预设3:种花生不容易,只有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花生。
(4)花生居然收获了,我们肯定——很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第一段。(齐读)
3.于是,母亲就提议过个收获节,拿起书读一下一二小节。(齐读)
三、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花生的特点
1.过这个收获节有哪些人?(父亲、母亲、我、哥哥、姐姐)
为什么作者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呢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2.过收获节时,他们说了很多话,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角色朗读)不读旁白,直接朗读。
指导朗读:读“爱”时是大家争着回答;要把花生的好处读出来;
3.在我们的眼里,花生的好处都有哪些?圈一圈,指名说(味道很美 可以榨油 价钱便宜)齐说
4.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可是有一样最可贵。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父亲的话,(齐读)。
出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这段话里不仅讲到了花生,还讲到了——桃子、石榴、苹果。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你们自己的朗读,把它们的特点读出来。(自由练读,指名读)
相同之处: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
不同之处:埋在地里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用一个词语概括两者的不同: 默默无闻 朴实无华 喜欢炫耀
(2)对父亲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讨论,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4)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作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谈花生就得了,还要讲桃子、石榴、苹果呢? (对比,突出花生默默无闻、低调的特点,借花生教育子女做人要像花生一样)
5.父亲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齐读)
6.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特别的——有用。这个词特别的重要,再读这句话。
7.课文学到这,父亲好像是在说花生,其实他不仅仅是在说花生,他是在说什么?(借着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
五、深化主题,品词析句
1.那我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什么叫有用?
对谁有用?
“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这个字能丢吗?(不能)我们丢了来读读看。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预设:讲体面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它并不是不好。只不过更重要的是对别人有好处。“只”是指单单讲体面而并不考虑对别人有没有好处。
(2)这就是父亲对我们的——希望,要做有用的人。今天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也和作者一样从花生当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2.出示: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齐读)
作者有启发,你们也有启发,就从这句话中的一个字就能体会出来父亲对他的教育印象特别深。(印)追问:为什么?如果把“印”改成“记”我觉得也差不多。(“记”只是记在表层,而“印”记的程度更深,记在心上。)是啊,所以作者才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而且是“深深地印在”。(生再读)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
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他像花生那样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抗日战争期间,他更是为抗战事业劳心劳力,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48岁。著名作家矛盾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  
六、小练笔
1.许地山借助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看似平凡却能给人们带来启发,那么下面这些事物,你又会想到哪些人呢?
出示: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提示: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想到那些人?
指导1:竹子有什么特点?(笔直、虚心);梅花有什么特点?(坚强);蜜蜂呢?(勤劳);路灯呢?(默默无闻照亮别人)
指导2:从中选择一个事物,我们可以先写这些事物的特点,然后写由这些特点你想到了什么人,写一段话。(时间6分钟左右)
2.范文:蜜蜂是自然界里最勤劳的昆虫,它们朝出晚归,餐风饮露,博采百花,风雨无阻,酿造出最甘甜的蜜供人们享用。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却毫无怨言,铁路建设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日夜奔波,不畏风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条条钢铁长龙。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指着板书,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做有用的人”(齐读)
板书设计:
落 花 生
(华)
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