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醉翁亭记 课件(共51张PPT)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醉翁亭记 课件(共51张PPT)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1: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新课导入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
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第11课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重点)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重点)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知识链接
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
环滁( ) 林壑( ) 辄醉( )
阴翳( ) 酒洌( ) 野蔌( )
觥筹( ) 伛偻( )
射者中( ) 弈者胜( )
chú

zhé

liè

ɡōnɡ
yǔ lǚ
zhònɡ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3)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箭等)。
古今异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溪而渔( )
居高面下
靠近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聚拢
回去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命名
为,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形容词,秀丽
形容词,茂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朝而往,暮而归( )
而不知人之乐( )
溪深而鱼肥(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连词,表并列
(1)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词类活用
环滁皆山也:
林壑尤美:
峰回路转: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杂然而前陈者:
词语释义
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
山谷。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曲折,回环。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云归,烟云聚拢;岩穴,山谷;暝,昏暗。
阴暗。
开放。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
杂然,交错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特殊句式
环滁皆山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判断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倒装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状语后置
成语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山肴野蔌】指野味蔬菜。
【峰回路转】现比喻局势发生变化。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步骤四 深层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四部分(4)
总结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第1段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镜头”从“环滁皆山也”的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然后写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从而使视线由山外远望转入山内近观,最后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推出醉翁亭。
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写山,写路,写水,写亭,文笔简练,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做铺垫。
1
A
群山环绕图
B
琅琊秀色图
C
酿泉流水图
D
溪亭展翅图
渐入佳境
移步换景


视觉


听觉
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朝暮之景
四季之景
时间顺序
乐无穷
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第三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可以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探民风
淳朴 祥和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悟真情
山林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细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1.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2.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3.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欧阳修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乐”字里的“醉翁之意”?
明确:
1.陶醉于山水之美
2.陶醉于“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作者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写作思路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 间人
山间景
与民同乐
山水之乐
美景
浓情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写法探究
①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 本文是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可谓情景交融。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篇目 内容 语言 写作特色 寄予情感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位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醉翁亭记
亭之
所在
与民同乐
山水景色:朝—暮—春—夏—秋—冬
出游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日暮
醉归
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主旨:醉—乐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背诵全文。
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