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件(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件(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21: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远古的传说
第 三 课
一、炎黄联盟
黄帝
炎帝
蚩尤
阪泉之战
炎帝
黄帝
涿鹿之战
炎黄联盟
蚩尤
1、远古的神话与传说
黄帝部落
炎黄联盟
华夏族
炎帝部落
蚩尤部落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融合
2、华夏族形成
炎帝黄帝——人文始祖
汉族
思考 · 探究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几千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传说中,寄托着人们对那个英雄时代的无限遐想,寄托着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渴望。在传说中,交融着中华民族的模样,彰显着中华民族包容兼蓄的特质。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
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
逐渐融合而成。
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
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
盐,交换物品;制作琴瑟,具有最早的
天文历法知识。
半坡尖底瓶
仰韶葫芦纹彩陶壶
出土器物充
分证明当时
确实已掌握
较高的制陶
技术。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一)、炎帝
(二)、黄帝
“黄帝始造釜甑”——宋代《太平御览》
半坡遗址釜甑
“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湿”
——清代《源鉴类函》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
“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汉代《汉书》
浙江跨湖桥独木舟出土现场
距今8000年“世界第一舟”
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发明弓箭。
仓颉造字,嫘祖缫丝,伶伦造律,隶首作数
考古发现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甘肃泰安出土的彩陶盆
跨湖桥遗址发掘出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
西阴遗址发掘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8000年前用鹤骨所制笛子可发7个音节发音




思考 · 探究
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发生了
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医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考古材料证明先民的传说是有根据的。
传说: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
史实:掌握确切证据,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区别与联系: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
没有被证明的就是不可信的虚构内容。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三、尧舜禹的禅让
节俭
孝顺
勤劳
开垦荒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大禹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克服重重困难治水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我们能从大禹的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四、课堂总结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3、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制作耒耜、种植五谷、制作陶器与乐器、天文历法
2、黄帝/轩辕氏: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弓箭、仓颉创字、伶伦制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五、当堂练习
1、《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C
2、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A
3、传说嫘祖是黄帝妻子,会缫丝,擅纺织。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
A. 当时已经出现手工业 B. 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 黄帝重视手工业发展 D. 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