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10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2022·辽宁铁岭·九年级期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进入“黄金时代”,它又称(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迦太基
2.(2022·辽宁盘锦·九年级期末)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被认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复苏 B.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C.中国印刷术的普遍推广 D.大学的兴起
3.(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下列古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法律文献的序号与相应国家的字母符号链接正确的一组是( )
①《汉谟拉比法典》 a.古巴比伦王国 ②《十二铜表法》 b.罗马共和国 ③《查士丁尼法典》 c.拜占庭帝国
A.①-a②-c③-b B.①-c②-a③-b C.①-b②-a③-c D.①-a②-b③-c
4.(2022·辽宁朝阳·九年级期末)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5.(2022·辽宁阜新·九年级期末)13-14世纪的欧洲城市中,城市居民主要包括
①商人②乡绅③骑士④于工业者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农奴一旦进入城市,立刻获得市民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B.自由城市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从此,完全摆脱他们的控制
C.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
D.在自由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
7.(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1158年,腓特烈一世在巡视意大利时,接受博洛尼亚大学部分师生的请求,颁布了《完全居住法》。规定:学者们不能因为债务问题而受到伤害和报复,违者将处以四倍的罚款: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授予到博洛尼亚学习的学生具有在城市中居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上述材料反映了
A.大学兴起的原因 B.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
C.大学获得特权 D.教师所属的社会阶层
8.(2022·辽宁营口·九年级期末)我们每个学生都希望将来能够到大学深造。但是你知道吗?最初的大学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大学。大学最早产生于欧洲,“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和行会。12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王和教会的支持③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④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⑤统治者的需要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9.(2022·辽宁大连·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大帝(483-565),古罗马后期很重要的一个皇帝,主持编写《查士丁尼法典》,为后世奠定了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范围主要是( )
A.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B.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
C.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D.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10.(2022·辽宁营口·九年级期末)示意图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的面貌,它是提取历史信息的重要史料。下面三幅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中,图三显示的帝国是( )
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1.(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决心收复西罗马帝国的失地和恢复罗马帝国。他花了20年的时间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至此东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上述材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必要性是
A.版图扩大 B.国力增强 C.人民要求 D.思想落后
12.(2022·辽宁阜新·九年级期末)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13.(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九年级期末)以下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 ④拜占庭帝国
A.①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4.(2022·辽宁锦州·九年级期末)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5.(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罗马法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提供了范本。订这段话意在说明罗马法的
A.消极影响 B.积极影响 C.实施目的 D.阶级属性
16.(2022·辽宁朝阳·九年级期末)529年,东罗马帝国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的法律文献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法学汇纂》 C.《新法典》 D.《法理概要》
17.(2022·辽宁·朝阳市第七中学九年级期末)他认为法典必须完善整理才能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为此他命人编纂新法典,后来他又相继组织人编写了有关法律论文、法令等文献,统称《罗马民法大全》。他是( )
A.凯撒 B.屋大维 C.查理·马特 D.查士丁尼
18.(2022·辽宁锦州·九年级期末)老师在讲解某专题时,涉及了“查理曼帝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四个知识点。据此判断,该专题应该是
A.古代欧洲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跨入近代的门槛 D.资本主义的发展
19.(2022·辽宁营口·九年级期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君主是
A.亚历山大大帝
B.克洛维国王
C.君士坦丁大帝
D.查理大帝
20.(2022·辽宁丹东·九年级期末)搜集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资料卡,据此判断,资料卡中的“它”指的是
●它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 ●它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A.古希腊的城邦 B.古罗马的城邦
C.中世纪的城市 D.中世纪的大学
21.(2022·辽宁沈阳·九年级期末)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学纷纷兴起。
——摘编自《世界历史》氿年级上册
材料二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
——摘编自齐涛主编,顾銮斋、夏继果分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但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投课许可证。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中世纪晚期,大学课程悄然发生着变化。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诗歌、修辞学、柏拉图哲学和历史,逐渐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
——摘编自《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哪一社会思潮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能反映这一社会思潮的欧洲中世纪文学作品。
参考答案:
1.C【解析】 根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进入‘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C项正确; 波斯帝国不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排除A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排除B项;迦太基不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C项。
2.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所以D项符合题意;西欧城市的复苏,是教育发展的背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11世纪后,包括阿拉伯数字在内的阿拉伯文化传入西欧,促进教育的发展,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印刷术传入西欧,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欧教育的发展,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3.D【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文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的法律文献;《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文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5.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城市居民的主要来源的是商人与手工业者。11世纪前后,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D项正确;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骑士原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故②乡绅、③骑士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解析】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能任意征税,D项正确,排除C项;农奴进城住满101天可获得自由,排除A项;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排除B项。故选D项。
7.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学者们不能因为债务问题而受到伤害和报复,违者将处以四倍的罚款: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授予到博洛尼亚学习的学生具有在城市中居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学者和学生的权力说明大学获得了特权,C项正确;大学的兴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等他兴起和教师行会的推动,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师所属阶层,排除B、D项。故选C项。
8.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西欧城市开始恢复起来,城市居民为了争取城市自由和自治,通过赎买和武装斗争的手段,成为自由的城市。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习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但不允许异端言论,①②③④说法正确,B项正确;⑤统治者的需要不是12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排除含⑤的ACD项。故选B项。
9.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B项正确;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成《法学汇纂》,排除A项;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是《法理概要》,排除C项;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成《新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0.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罗马帝国通过扩张,将地中海变成其内湖,到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应图二。罗马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非三洲。故图三是东罗马帝国,A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以阿拉伯半岛为起点建成地跨欧亚非三洲,以巴格达为首都,排除B项;罗马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不是地跨欧亚非三洲,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侵略战争,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对应图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1.A【解析】 据“他花了20年的时间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至此东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东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这是《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必要性是版图的扩大,而非国力增强、人民要求和思想落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帝国瓦解前后许多熟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排除AB项;这些学者和艺术家迁移意大利半岛,为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冲击基督教神学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国王亚历山大经过10年征战,建立起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其中东罗马帝国版图涵盖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也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罗马帝国地跨欧洲和非洲北部,不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解析】 据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9世纪的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起源,B项正确;罗马帝国是公元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是公元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向外传播伊斯兰教,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解析】 根据材料“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提供了范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罗马法的积极影响,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积极影响,没有涉及罗马法的消极影响、实施目的、阶级属性,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来源于罗马法,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颁布一项敕令,任命特里布尼厄斯组织一个由10名法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主席由“圣宫廷”的前司法长官约翰担任,委员会有权力用现存的所有资料,并可加以增删、修订,随后把这些敕令分别标上发布皇帝的名号,以及施行的对象与日期,再按内容分类,按时间先后排列, 这部《敕法汇集》在公元529年颁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A项正确; 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后再度颁布,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的统称,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他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编成《法学编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编成《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D正确;凯撒是罗马共和国独裁官。与题不符。A错误;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但是没有组织编撰《罗马民法大全》。B错误;查理·马特的主要成就是实行采邑改革。C错误。综上故选D。
18.B【解析】 “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王国,“西欧庄园”一度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村,“大学的兴起”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于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时期,而中世纪欧洲属于封建时代的欧洲,B正确;古代欧洲文明还包括中世纪之前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 A排除;跨入近代的门槛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早期,如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C排除;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的是近代欧洲社会,D排除。故选B。
19.D【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D【解析】 根据材料资料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D项正确;古希腊的城邦与和古罗马的城邦都与“最美好的花朵”不符,排除AB项;中世纪的城市在取得特许状后,才有自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1.(1)经济的繁荣,新兴市民的要求。
(2)大学获得自治权
(3)人文主义;《神曲》《哈姆雷特》等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学纷纷兴起”说明大学兴起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说明学校兴起的原因是兴市民的要求。
(2)
根据材料三可知,“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表明了大学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获得了自由和自治的特权。
(3)
根据材料四可知,“以人为中心”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任意举一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