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4: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秋天的怀念》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组”;王国维更誉它为“纯是天籁”。《秋天的怀念》像是一幅山水画,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让一个游子和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样一幅图景之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苦酸楚之情。这是在古今骚客大量的悲秋以及羁旅之作中堪称最好的一首,艺术感染力极强,既承袭了前人的悲秋情怀,又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和创新。选编此散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手法,在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分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浓浓亲情。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父母,热爱生活;如何学会细节描写中表情达意的写法。
三、说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本课生字词。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史铁生的人生境遇,借助人物描写方法,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五、说教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秋天 的 怀 念
语言 关爱 心疼 重读
动作 母亲 我 语速
神态 愧疚 怀念 语调
景物 语气
八、说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把握儿子和母亲两个人物形象。通过研读,体会儿子和母亲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绝望,一个是坚强。首先,我从儿子的动作、语言这些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圈点勾画,引导学生抓住“砸”“摔”“捶打”“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等描写,指导学生哪些词需要重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语调,顺势让学生谈感受,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到作者的绝望和苦楚。
抓住线索,感悟生命
本文教学,不仅要把握人物形象,还要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文章以“看菊花”一事为线索,课堂上,围绕“母亲为什么要让‘我’去看菊花?菊花的颜色各异,又有什么含义呢?”这几个问题让孩子们探究,最后的效果是比较满意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命就是用自己的余生坚强得生活…”孩子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上完这节课,我有所得,孩子们也有所获。既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走走过场,耍耍花样,而是真正要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把握母亲人物形象时,教学节奏过于着急,没有慢慢咀嚼文本品味母亲的形象,如文章的“扑”、“抓”、“忍”、“挡”和三个“悄悄”的内涵,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那么地小心翼翼,那么地执着、坚定和勇敢,又是那么地用心良苦。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这一部分的研读显得表面化,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走进人物内心,导致后面课堂小结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母亲的慈爱,而其它形象感受不到。其次,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过分强调课前教学预设,学生的回答其实都对,但教师非要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样,就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我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远没有名师那样好,但我在努力,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名师,但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