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雪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4: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雪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词作的意象,体会词作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重点)
2.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词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概括词作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联想,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白雪纷飞、山原被白雪覆盖的视频)师: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原野、山峰、村庄、道路上,遍地皆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你们能背诵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
学生回顾背诵。
师: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风流人物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他胸中豪情激荡,挥笔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2.析题。(课件展示)
(1)大屏幕出示有关词的介绍。
(2)大屏幕出示题目解析。(如下图)
师:词人借“沁园春”这个词牌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
二、助读学习,了解作者、背景
1.师:先来了解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大屏幕出示:
(1)作者简介。
作者 毛泽东 生卒年 1893—1976 字 润之
籍贯 湖南湘潭 评价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作品风格 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代表作品 《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2)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2月初,毛泽东率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他写下了这首词。
师:当时的形势对红军来说是很艰难的。从毛泽东个人来说,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尤其是在冰雪覆盖的冬天,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生活上,应该是很不适应的,可毛泽东是个坚强而又乐观的人,在榆林的8个县、30多个村子留下足迹。从1935年进入陕北到1948年东渡黄河走向全国,他和他带领的队伍精彩地诠释了《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指导朗读,读顺词作
1.师:诗词重在诵读。结合背景,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生自读,然后在小组内范读。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滔滔(tāo)      妖ráo(娆) 折腰(zhé) 风sāo(骚) 天jiāo(骄) 风liú(流) 莽莽(mǎnɡ)   文cǎi(采) 稍逊(xùn) 红zhuānɡ(装)素裹
2.学生代表诵读,其他学生评价阅读。
预设: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要重读,在舞动、奔驰中感受生命的活力。群山高原本是静物,在词人眼里却在舞动奔驰,使人感受到词人豪壮的胸怀。
(2)上片和下片各有一个字领起下文,这两个字是“望”“惜”,朗读时,在这两个字后应稍有停顿。
(3)词中多用四字短句,要读得铿锵有力、雄壮豪迈。
师总结:同学们的评价很到位,看来同学们的诵读水平不一般。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呢
大屏幕出示:
如何确定诗歌的重音和节奏
重音 语法重音 动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要重读。
强调重音 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字、词语加以强调,又叫“逻辑重音”。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节奏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停顿。
3.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课件展示诗歌及配图配乐)
学生结合诗歌朗诵的要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朗读。
4.朗读分享。
四、概括内容,感知文意
1.师:学会了诵读诗歌,我们再来看看词人在诗歌中写了哪些内容。
刚才有同学说,词上下两段的内容不同。这里,我告诉大家,词作的段落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请看大屏幕:
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也叫一阕,前一段叫“上阕”,后一段叫“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
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别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并自主概括。
预设:
(1)上片的主要内容: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2)下片的主要内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壮志豪情。
具体分析,也可这样概括:
上片:①前三句:总写北方雪景。②中间七句:写眼前实景。③后三句:写想象雪后天晴之景。
下片:①前二句:承上启下。②中间七句:评论古代帝王。③后三句: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五、作业布置
课后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词的意境。(难点)
2.把握词作的主旨。(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赏析这首词。请同学们齐背一遍课文。
二、品读词作,感悟情怀
1.师:鉴赏诗歌,还要学会品析诗歌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请同学们研读上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了北国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词人以哪个字统领上片中间七句的内容 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上片的后三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4)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简要品析。
预设: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也表现了词人的视野开阔。“封”字凝然安静,“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气势宏大。这三句总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望”字统领上片中间七句的内容。其中的主要意象有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意象,最能反映北国雪景的雄伟,也是伟大祖国的象征。
(3)后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是词人的想象。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银蛇”和“驰蜡象”,用了化静为动和比喻的手法;“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给人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三句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词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
师小结。
师:上片通过写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大屏幕出示:
(
北国风光
)
      上片特点——借景抒情
2.师:接下来我们品读下片。
大屏幕出示:
(1)下片提到了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 他们有什么共性
(2)对于这些英雄人物,词人用了一个“惜”字,“惜”字包含哪些情感
(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预设:
(1)英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
共性: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具有雄才大略;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都忽视文治。
(2)“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惜”字也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豪迈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3)词人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今朝”的“风流人物”,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当然也包括词人自己。这三句抒发了词人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大屏幕出示:
(
抒发伟大抱负
纵论历史人物
)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下片特点——议论、抒情
师:下片转入议论,评古论今,纵论历史人物,抒发伟大抱负,歌颂了“今朝”英雄。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上下片的写法。
3.对比探究。
大屏幕出示:
内容 情感 表达方式 修辞
上片 描写雪景,展现祖国壮丽山河 热爱、赞美 描写 比喻、拟人、 夸张、互文
下片 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惋惜、自豪 议论、抒情 对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作,词人以生花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抒发了当今革命英雄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今天,时代把继往开来的重任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应当不负众望,努力学习,争当时代的风流人物,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
完成第1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
(
沁园春· 雪
) (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当代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