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乡 愁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重点)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诗歌联读,解说乡愁
大屏幕出示:
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
乡愁诗:表达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怀念的诗歌。
师:乡愁,就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思就是乡愁。什么是乡愁诗呢 远离故乡,久别故乡,于是思念故乡,用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这种诗就是乡愁诗。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乡愁诗还有哪些
学生集思广益,回忆学过的乡愁诗。
预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生齐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
乡愁 余光中
二、助读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作者 余光中 生卒年 1928—2017
评价 诗人、散文家,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作品风格 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抒情含蓄隽永,语言优美,节奏感强
代表作品 诗集《钟乳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2.背景资料。(课件展示)
三、诵读指导,读出意蕴
1.自由诵读。
师: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朗读的时候,认真揣摩怎样才能读好)
(2)指名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诗歌的节奏在于停顿,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对亲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所以朗读时语调要舒缓悠长。
(2)语气和语调。
单个词语后 的停顿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后面要稍微停顿一下,既表示时间的变迁,也有感情的蓄积。
长句中间的 停顿 词语尾音要拉长,词语之间要断开,语调抑扬顿挫,感情绵长回旋,激荡在读者的心间。
主谓句中间 的停顿 不同主体对象之间稍作停顿,以抒发诗人源自内心的思念、忧伤和悲痛之情,凸显自我意识和主体情感。
节与节之间 的停顿 每一节诗都对应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里面包含了岁月的流转、人生的变化,有沧桑,有阅历,有感慨,有沉吟,恰当的停顿,方能突出这四节诗中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2.齐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四、聚焦意象,把握内容
1.师: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自由诵读,寻找意象,并反馈。
预设:
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是诗人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师:乡愁是大家都能够体会的一种情感,但是,这种情感是抽象的,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好意象来表现,就可能流于平庸,变得空泛。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又象征什么呢
预设:
邮票——母子分离之愁;船票——夫妻分离之愁;坟墓——母子死别之愁;海峡——游与大陆分离之愁。
2.师:对比这四个意象,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并探讨。
预设:
从邮票到船票到坟墓再到海峡,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感情上越来越强烈。
五、品析语言,理解情感
1.师:这首诗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说说你们的探究发现。
大屏幕出示:
方位词
时间词
数量词
叠词
韵律
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反馈。
大屏幕出示答案:
方位词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空间的隔离,愈来愈远的距离。
时间词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短语写尽一生的乡愁。时间纵向贯穿一生,空间横向阻隔渐大,乡愁就在这纵横交织中绵延。
数量词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看似轻描淡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绪。
叠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在同一位置上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韵律 从韵律上看,全诗没有一韵到底,但有一个主韵“ou”,“ou”韵读起来特别厚重,能表达深沉的情感。
2.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去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前的修饰语,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试简要说明。
预设:
邮票只是“小小的”,船票也只是“窄窄的”,却能牵动人的乡愁;坟墓只是“矮矮的”,却隔开了亲人的生与死;海峡也只是“浅浅的”,却无情地隔开了两岸的中国人,成了国人心中深沉的痛。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同时,运用这些修饰语,将浓浓的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事物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语言委婉含蓄,深沉哀怨。
3.同学们诵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分析结构,理解匠心
1.师:《乡愁》只有88个字,却妇孺皆知,余光中先生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这和诗歌浅易的结构有一定关联,我们一起来看其结构上的浅易之处。
学生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的发现。
预设:
(1)诗歌共四小节,每一小节都是22个字,结构匀称,有对称之美、整齐之美。
(2)四节诗都由四行文字组成,每节诗的同一行文字,字数相同。如果把四节诗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一组气势宏大的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2.师:联系以前所学,想一想,这种结构形式叫什么
预设:
这种结构形式叫重章叠句。我们在八年级下册《 诗经 二首》一课中学习过。运用这种结构,反复咏唱,能够形成回环往复的形式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又有音乐美,情感上也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3.师:“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预设:
不能颠倒。一方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标示时间的短语,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短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表明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另一方面,诗歌前三节直抒思乡之情,第四节画龙点睛,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因此不能颠倒。
师小结:
余光中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乡念亲,而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这是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七、展开想象,仿写乡愁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乡愁。
学生动笔写作,注意仿照乡愁的句式。
预设:
乡 愁
懵懂时/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穿的人在这头/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小溪/我在尽头/母亲在源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支细长的竹笛/吹的人在这头/听的人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看的人在这头/望的人在那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首好诗,有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丰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这多种多样的美,需要通过诵读来体验。我们要学会诵读,学会体验,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九、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余光中的其他诗歌,理解“乡愁诗人”的内涵。
3.完成第4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