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4: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重点)
2.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重点)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两句诗可以概括他的人生,叫作“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随他度过了潇洒的一生。他是谁
生:李白。
师:那大家所了解的李白又是什么样的 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
师:同学们都对李白颇为了解,但老师发现大家没有说到李白的人生之路。你们想知道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李白,走进他的《行路难》(其一)。
板书:
行路难(其一) 李白
二、介绍背景
1.解读诗题。
师:“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介绍背景。(大屏幕播放《李白求职记》视频)
大屏幕出示: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替皇上写诗作赋)。接到圣旨的那一刻,李白难掩内心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是的,李白本就是个积极入世之人,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人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皇帝重用——当然也做过几件“大事”,比如替杨贵妃写诗,让高力士脱靴等。这些事情的背后,是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两年后,他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朝廷。临行前,朋友摆上酒宴为他送行,于是故事就从那时开始了……
三、指导朗读,读顺诗歌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
师: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1)学生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了解诗歌体裁。
预设:
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
3.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译读,描绘诗歌画面。
4.读出诗歌画面。
师: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四、赏读诗歌,理解情感
1.破诗题,辨析“路难”。
师:说说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
行路难,表层含义是人行走之路艰难,深层含义是人生之路艰难。“路”,一语双关。“难”是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2.寻证据,感悟“路难”。
师:自读批注“路难”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预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运用反复的手法,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读出诗人此时此境的心情,注意抓住“欲”“将”“冰塞川”“雪满山”与“难”“多”“安”进行理解。
3.探情感,知内心波折。
师:诗人一路写下来,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
预设: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了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先品诗句笔法:“停”“投”“拔”“顾”四个动词,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茫然”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失落、压抑的心情。
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此时苦闷、茫然的心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际,想到了什么人 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预设:诗人希望像姜太公遇到周文王一样,大展宏图;像伊尹受商汤任用那样,有为于当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虽然仕途艰难、有志难伸,但是仍然期待被重用,能建功立业的情感。这是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出示: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地表明诗人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使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刻诗人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有人评价这两句诗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请同学们说说它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哪些字富有表现力。
预设:“会”“济”,应读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抓住“直挂”,读出动态感和慷慨激昂的气势。平音拖长音,语调应上扬;仄音要短促有力,如“破”“济”字。
“破”是“冲破”之意,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会”是“终将”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
“直”是“径直,直截了当”之意,表示毫不犹豫,饱含着诗人的坚定信念。
师小结:从开始的苦闷茫然,到最后的自信乐观,诗人那渴望被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使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用生命的激情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与诗人同行,思“行路难”
1.知人论世,解读其人。
师: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预设: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有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份豪情真是难得。
2.学生激情读诗。
自由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 以自己的啼哭为起点,以别人的啼哭为终点。走在这条路上,会有迷茫惆怅,会有荆棘泪水,但请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乐观的精神,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豪迈,我们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懂诗歌的内容。(重点)
2.理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难点)
3.赏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重点)
【教学过程】
一、拓展导入——刘柳贬谪
师:《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柳宗元有个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这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为“刘白”。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了解背景
1.作诗缘由。
大屏幕出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歌大意: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我们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敲击碗碟吟唱诗歌。可惜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了。
预设:
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2.了解作者。
师:关于刘禹锡,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说一下,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预设:
《陋室铭》。
师:能说一说关于他的具体信息吗 (见大屏幕)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探究诗题,把握信息。
  久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 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知哪些信息
预设:
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席上见赠”指酒宴中白居易写诗赠给刘禹锡。
2.指导朗读,读顺诗歌。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师:七言律诗,一般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断句。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师:朗读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了白诗的哪一句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承接了白诗中的“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来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却遭到打击,被贬到荒凉偏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富有感彩的短语,把诗人抑制已久的辛酸愤懑表达了出来。
2.师:朗读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请借助注释把它们概括出来,并说说其表达的感情。
预设:
运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两个典故。“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友人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此联既暗示了诗人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师:朗读颈联。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对应白诗的哪两句
预设:对应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
(2)颈联中“沉舟”“病树”“千帆”“万木”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诗人用“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自己被贬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前景无限美好。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如此理智,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4.师:朗读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
预设: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诗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气概。
师小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充满同情和悲叹,而本诗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为:沉郁、愤慨、愤懑。后四句的感情基调为:雄健、昂扬、豪迈。
五、课堂小结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由沉郁到豪放,语调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给刘禹锡起的别名是什么吗 ——“诗豪”。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带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这正是: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学习酬赠诗有感》)
六、作业布置
课外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
寓理于景
寓情于叙
) (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
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诗歌的内容。(重点)
2.体会词人情志,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难点)
3.了解宋词流派,培养热爱诗词的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入境,新课导入
1.欣赏视频。(播放视频《但愿人长久》)
2.切题。
《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二、复习旧知,了解背景
1.苏轼,宋代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你能背诵吗
学生忆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请介绍苏轼的相关信息。
学生自主发言。(大屏幕播放《苏轼的仕途》视频)
3.解题及介绍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词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点明了词人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没有见面。苏轼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预设: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译读。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四、品析诗歌,理解诗情
1.你从词前小序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字可知词人写这首词不只是怀念子由。
2.上片问天。
(1)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预设:
“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 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 词人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现出豪放的气概。
(2)天上有什么呢
预设: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3)词人对天上怀有什么感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
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词人心向往之,从“我欲乘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词人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犹豫了,从“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以看出来。
(4)词人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但他最终没去,原因是什么
预设:
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3.下片问月。
从“转”“低”“照”三字可以看出,明月像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我”要问问月儿“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为什么有此一问
预设:
词人好像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4.问心。
词人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 该怎样理解
预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几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为月亮开脱,实则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5.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预设: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同一轮月亮下,和离别的亲人共赏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词人的情感得以升华,熔古铸今,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表达出普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共同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小结:中秋佳节,词人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表现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词人的豪迈与旷达胸襟。
五、对比阅读,发现异同
师:回顾这三首诗词,完成下表。
大屏幕出示:
篇名 相同点 不同点
《行路难》(其一) 都表现了作者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乐府诗。诗人在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之时,不是一味地悲愤、苦闷,而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强音,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律诗。诗人虽多次遭受贬谪,大好时光尽“蹉跎”,但是他能抛开个人的悲苦,表现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含哲思。
《水调歌头》 词。这是一首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上片极写词人对“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六、课堂小结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请读一读苏轼的词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布置
1.课外背诵《水调歌头》。
2.完成 第14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
(
借月抒情
情中寓理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