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孤独之旅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4:3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熟悉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重点)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作用。(难点)
3.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培养在逆境中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到来。孤独是什么呢 伴着歌曲《小小少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二、助读资料,感知小说
1.作者简介。
作者 曹文轩 出生年 1954 籍贯 江苏盐城
评价 当代作家,擅长创作儿童文学,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作品风格 以优美的诗化语言、悲悯的人文关怀,关注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写出了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2.背景资料。(见课件)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梳理故事情节。
预设:
(1)字音字形。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茬(chá)    抠(kōu)    家底(dǐ) 觅食(mì) xī(嬉)闹 空旷(kuànɡ) 撩逗(liáo) 炊烟(chuī) ɡuāi(乖)巧 掺杂(chān) qū(驱)除 镰刀(lián) 温shùn(顺) 重叠(dié) 置之不理(zhì) 歇斯底里(xiē) 狗吠(fèi) 眺望(tiào)
  (2)梳理情节。
开端(1):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2~34):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守护鸭群,感受着孤独。
高潮(35~49):在芦苇荡中遭遇暴风雨时,杜小康勇敢地保护鸭群。
结局(50~52):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杜小康离家随父亲到芦苇荡中放鸭,在经历了充满艰辛与孤独的生活考验后,杜小康得以蜕变成长。
技法指导: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2.跳读课文,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描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
大屏幕出示:
时间 心理 具体语句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早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3.阅读课文,分析杜小康在故事开始和结束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
“长大了”
师小结: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四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关键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简要概括就是:逃避孤独——正视孤独——战胜孤独。
小说由此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
四、跳读课文,探究形象
1.探究成长原因。
师:跳读课文,探究促使杜小康成长的直接原因。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预设: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1)鸭群:①鸭群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表现了鸭子们的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也反衬了杜小康不情愿去放鸭的心情。②鸭群一路觅食,偶尔朝天空叫几声,以动衬静,以环境之静衬托了杜小康离开家、离开学校和伙伴的寂寞。③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有时,还会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衬托了杜小康的恐惧;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这也是主人公的心理写照。④在暴风雨中,鸭子们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它们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衬托了杜小康的成长。⑤鸭子们长大了,羽毛鲜亮、稠密、漂亮,象征了杜小康的“长大”。
(2)芦苇荡:广阔无边;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青森森一片;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营造一种寂静的氛围;③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与恐惧。
(3)暴风雨:可怕(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搏斗—成长。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无比的勇气,跟暴风雨搏斗,冒着危险寻找失散的鸭群。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他经受住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表明少年杜小康变得坚强起来了,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出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
师小结: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杜小康在和父亲一起守护鸭群的过程中,所处的是无比单调、孤独的环境。但他最终战胜了孤独,获得了成长。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不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五、品读课文,分析环境
曹文轩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中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大屏幕出示:
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④突出主题;⑤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发言。
学生1:作用在于用景物描写营造了美感。文中多处景物描写十分优美,读完有特别美好的感觉。
师:“营造美感”是我们的话题,已经是“定论”,我们主要看是用什么手法来营造美感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2:作用在于用景物描写串联了全文。全文大量的景物描写贯穿始终,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师:文章的线索是“放鸭”,也可以认为是“旅”,景物描写贯穿全文,却不是线索,它形成了独特的“诗意”之美。本文可称“诗化小说”。
学生3:作用在于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第13段写“炊烟”“热气”,渲染了孤独的氛围;第21段写“芦苇如绿色的浪潮”,营造了令人害怕的气氛。
师:“浪潮”“令人害怕”,描写景物其实就是在描写人物心理。
学生4:作用在于用景物描写反衬和烘托。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真切。
师:一大一小,用宏阔的场景,渲染人的渺小和孤寂,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学生5:文中暴风雨的出现,对杜小康的成长有推动作用。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暴风雨的可怕。
师:暴风雨的出现,使原来舒缓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变得紧张;“暴风雨”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让杜小康实现了成长的蜕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师小结:(大屏幕出示)
用景物描写设置场景,如对芦苇荡的描写。
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对炊烟和暴风雨的描写。
用景物描写舒缓情节节奏,营造美感,如对扇面形水流的描写。
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如对炊烟、芦苇荡和月亮等的描写。
用景物描写制造波澜,如对暴风雨的描写。
用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成长,如对暴风雨、鸭群的描写。
正如曹文轩所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孤独之旅》中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它不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描写情节,而是既写人、写事,也写景、写情,在情景交融中营造一种非常自然和谐的感觉。
六、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师:在空阔陌生的环境,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最终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一个出色勇敢的“自我欣赏”的少年。下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第46~52段,品析这部分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学生反复诵读,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1.探究内容。
预设:
(1)“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哭了起来”是杜小康经历暴风雨后心情的一种释放;后来“没有哭”“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表明杜小康在经历暴风雨后长大了,揭示了人物的成长。
(2)说说如何理解杜雍和最后“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下蛋”富含象征意味,父子二人在经历暴风雨后终于看到劳动成果,让人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象征生活中虽有坎坷困苦,但也有收获的惊喜和希望。
2.品味美点。
预设:
(1)人物变化:先是“哭了起来”,后来“但他没有哭”,最后是“惊喜”,清晰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成长”的主题。
(2)语言描写:“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句式上,一个字,两个字,四个字,短促有力,语气逐渐增强,表现了人物的惊喜之感;标点的使用上,四个感叹号连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3)表达之美:这里出现了许多关于色彩的描写,如“蓝成这样的天空”,公鸭们的“蓝羽、紫羽”,还有鸭蛋的“白色”,给人明亮的感觉。这些亮色,对比前文出现的色彩,“白茫茫的水”空而远,“芦苇如绿色的浪潮”让人心惊,“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更是压抑到了极点,此时的亮色给人温暖,希望,富有象征意义。
(4)遣词之美:“鸭们也长大了”中,一个“也”字,富有象征之美,用鸭子的成熟象征杜小康的成熟。
(5)环境变化之美:“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故事情节发展转变、人物心态走向乐观的表现。环境变化,增添了人物的心灵色彩,融入了人物的感情与温度。
七、拓展思考,审视生活
1.探究文题,领悟意味。
师:这篇文章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
学生思考并讨论,最后反馈。
预设:
本文以《孤独之旅》为题,展现了主人公杜小康随父亲放鸭的经历,表达了经历风雨终得成长的主题。“孤独”点出主人公面对未知前途的迷茫和恐惧;“孤独之旅”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富有象征意义,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富有诗意,意味深长。
2.畅谈“孤独”,感悟成长。
师: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就少年杜小康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
预设:
①每个人都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在孤独中磨炼,在逆境中锻炼,这样才能成长、成熟。
②少年要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只有在经历磨炼后取得胜利,才会有自豪感和成长感。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也走进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感受他人的孤独,也品味着自己本真的情感;体会书中人物在孤独中的磨砺,也让自己的心智得到磨砺。一篇文章,一段经历,一份情感,一种财富,希望这些能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大屏幕出示):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享受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愿你们在初三备考的日子里品味孤独,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在孤独中走向成熟,收获成功。
九、作业布置
1.完成第17课的训练。
2.课后阅读《草房子》。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在孤独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