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过程与方法:
《济南的冬天》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教读课文,承担着“学习朗读,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单元任务。根据文本特质和单元要求,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侧重整体把握文意和训练朗读,第二课时聚焦语用,看篇看段看句看词,全面赏读老舍先生的匠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其中冬景别有一番风味。同学们,北国的寒冬朔风怒号,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 它的冬天又有怎样别致的特征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领略中原冬天的风光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2.写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髻(jì) 响晴(qíng) 着落(zhuó)
镶(xiāng) 肌肤(jī) 宽敞(chang)
水藻(zǎo) 贮蓄(zhùxù) 澄清(chéng)
看护(kān) 暖和(hu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响晴:晴朗无云。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髻:原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比喻树尖上的积雪如发髻一般。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贮蓄:储存,积聚。
澄清:(水、天空)清亮。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绿萍:植物名,又名“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
三、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关注学生字音节奏情况,并做出评价。
2.指生读文,说说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与你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教学预设:温晴,响晴,慈善,暖和,可爱,秀气……
3. 教师质疑: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总体感受?反复朗读该段课文,说说这一段通过什么方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的?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注意体会“温晴”“宝地”等词语, 和“对于一个”“像我”的反复修辞,以及三组对比的写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感受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济南的冬天带来的惊喜之情。朗读时可以把“温晴”和“宝地”等词语重读。)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宁静、响晴——温晴(总写济南的冬天)
二(2-6)描绘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山(2-3)包裹着济南的山(温暖)
(4)落了薄雪的山(温柔)
(5)卧着村庄的山(温馨)
济南的水(6)空灵澄清的水(晴朗)
四、认真阅读诵全文,小组按导学案认真探究下节课要完成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朗读,我们发现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城、那雪均给人美的享受,仿佛充满了灵性。请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用“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济南冬天的美的理解。
预设
(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4)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5)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中的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澄清的水与碧蓝的晴空浑然一体,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
二、用心阅读,初步感知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6.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7.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8.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学生阅读全文,深入研讨
1.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总特点)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3.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4.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5.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6.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①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②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③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7.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文章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了题旨,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对比阅读本文和朱自清的《春》,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和《春》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预设 ①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季节景物的特征。
②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
③两篇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④两篇散文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2)这两篇散文都语言优美、写景动人,通过对两文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预设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六、课文总结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秋天的山与水,其实描写的角度是大致相同的,但为什么带给人的感受不同呢?(作者描写的重点不同,秋天的山着重于色彩的浓艳,水着重在水藻的绿色,而冬天的山水则侧重不同)
同样,作者描写两个季节的济南的特点也不同。秋天的济南,重在“静美的诗境”;冬天的济南,则围绕一个词“温晴”。恰如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济南的秋天与冬天方在一起读,才能真正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老舍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核心词从课题的“冬天”自然是转向了“济南”,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于济南的情有独钟。
七、作业布置:
1.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2.课外阅读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中的其他几节,可尝试写几句简短的感想或评论。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1.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2.因材施教,分层设题。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的带领下,通过对学,运用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的带领下,通过对学,出一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学生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练。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至于有几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发言的机会。
2.在公开课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完全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公开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