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08 09: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第六单元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学


析教


析目录教


法教


计教


化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本课地位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特别注重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以张謇为例,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应对教材进行整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本课地位本课是第六单元的开篇,是经济上的典型代表,学习好本科,有利于了解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可以与前面学到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政治相联系。为下个单元讲述文化部分,提供经济条件。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本课地位知识和能力
①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 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②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
③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
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分析图表数据资料,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
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本课地位重点:实业家张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突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以一个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大量材料和数据,使学生得出结论。难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
突破:展示大量数据和图表,采用材料教学,使学生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



析教


析目录教


法教


计教


化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比较活跃,积极性比较高。
但经济方面的知识比较理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学


析教


析目录教


法教


计教


思教法学法学


析教


析目录教


法教


计教


思 教学特色 案例典型,以小窥大 曲折发展,层次分明 整合教材,层层设问 总体思路导入: 五粮液张裕葡萄酒这些图片给大家带来什么信息呢?
这些都是中国的老字号老品牌,是近代民族工业的瑰宝,他们是如何发展的呢?一、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之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探究一:张裕葡萄酒公司是在什么时期诞生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什么条件下产生?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帮”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该公司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建立了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一)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 洋务运动至清末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b外资企业的刺激c洋务企业的诱导a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 洋务运动至清末时期张裕葡萄酒厂处在洋务运动至清末时期
是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民族工业千呼万唤始出来,并缓慢发展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之路(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创办福新面粉厂,在1913-1922年荣氏企业进入辉煌阶段。荣氏兄弟被誉为中国“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荣宗敬荣德生探究二:为什么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荣氏企业处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其特征是什么?一战期间“黄金时代”,特征是繁荣发展,十分短暂短暂的黄金时代请同学们思考:(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1)政治环境:
辛亥革命为民族
工业发展创造了
有利环境(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2)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3)劳动者素质: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实业救国”(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材料二: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4)外部条件: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最根本最主要(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之路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中国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多次向国民政府请求救助,都没有结果。荣氏兄弟勉强维持,好不容易渡过了难关。但紧接着而来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却使他们经营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工厂被日军炸毁或占有,损失总计约值三千五百万元,相当于战前总资产的35%。荣宗敬忧愤交加而死,企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这个时期荣氏企业处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其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三:(三)民族工业的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三)民族工业的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曲折发展19C70年代前后 1895年1912年1919年1927年1936年1949年时间民族工业发展水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小结状元实业家 张謇
(1853—1926)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4页的导言部分:
为什么张謇选择了弃文从商?张謇一直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状况,他先是主张变法,继而呼吁立宪,最后力促共和。但辛亥革命后,共和又使他大失所望,于是发出“政府顽固如此,社会腐败如彼”之叹,感到“国不亡而日演亡国之事”。然则“何以解人民之痛苦?他只得决心,上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去做”。(转引《张謇之村落主义》)政治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其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1899年,张謇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 探究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4页蓝色部分,看张謇用办厂的钱干了什么?欧战后,张謇被迫把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手,30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土崩瓦解,为什么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讨论张謇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公办的耶松船厂吞并。由此可见经济技术: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先天不足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贻来牟机器磨坊继昌隆缫丝厂张裕葡萄酒厂 裕通纱厂
合义和丝厂公益纱厂 苏纶纱厂
源昌碾米厂
近代民族工业的实质:特点一:
集中在沿海发达的工业城市特点二:
轻重比例失调
重工业基础薄弱从地域分布,产业结构——后天畸形为了取得清政府的许可和官僚的支持,民
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开办之初,就得赠送
“官股”,营业以后,又必须捐款“报效”,而没
有取得减免税厘优惠待遇的企业,就很难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商品倾
销和原料掠夺,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在资金、
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竞争中挤垮中国的民
族资本主义企业。“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
重庆办的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
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在民国时期的经济
大家庭中,既有又
老又保守的“婆婆”,
也有年轻且掌握大
权的“丈夫”,民族资
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
的寄人篱下的“童养
媳”,仰人鼻息,举
步维艰。
根深蒂固的
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斗争中求发展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矛盾妥协决 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近代工业多磨难,实业救国张謇办;
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出萌芽;
一战期间真短暂,黄金时代历史现;
一战后新中国前,凋谢萎缩工业难;
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工业也亦然。学


析教


析目录教


法教


计教


化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材料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发现材料似乎太多了,不知如何选择,怎样把握45分钟的课堂教学并使其丰富而充实,望各位老师同学多多指教。敬请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