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冠病毒是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在传播过程中有着很高的传染性和隐蔽性。说“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非常小 B.无完整的细胞结构 C.能移动 D.能遗传和变异
2.猪笼草是一种常绿植物,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将猪笼草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 能繁殖后代 B. 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C. 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能遗传和变异
3.观察下图中植物的变化,主要体现生物特征中的( )
A.能繁殖后代 B.能生长 C.能遗传变异 D.能进化
4.《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 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 都有反射现象
C. 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 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5.研究人员用凝胶材料制成了一朵“鲜花”(如图)。这朵几厘米大的“花蕾”共用了约2个小时完全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展示着变形能力。以下对凝胶花的看法正确的是( )
A.是生物,因为它有鲜艳的颜色
B.是生物,因为它会开放
C.是非生物,因为它不能快速运动
D.是非生物,因为它不会呼吸,不会繁殖
6.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送餐机器人B.生石花C.恐龙化石D.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7.如图在两滴连通的草履虫培养液左侧加盐,一段时间后发现草履虫集中分布在右侧,说明( )
A.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B.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力
C.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D.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2020年6月,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探测并采集了样本,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样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A.能否呼吸 B.能否繁殖 C.能否自由运动 D.能否遗传变异
9.下表所示猫和鼠的生命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生物特征
A 猫吃老鼠 需要营养
B 猫生猫,鼠生鼠 生长
C 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 变异
D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A.A B.B C.C D.D
10.如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体系实验室研发的首个交互美女机器人,名叫“佳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佳佳精通多种语言,可以和人智能交互,面部有神态和表情,还配有肢体语言。下列关于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能生长 B.机器人能进行新陈代谢
C.机器人不能繁殖后代 D.构成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1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一特性属于生物共同特征中的( )
A.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2.对下列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 )
A.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变异现象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3.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4.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句中的“红杏”(杏树)属于____(选填“生物”或“非生物”);
(2)“红杏出墙”体现了生物具有生长和____的特征。
15.学校的兴趣小组为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位学生结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单独行动,甲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向向阳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人捉到的蜗牛特别多。通过观察蜗牛,回答下列问题:
(1)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位同学应该是________。
(2)在放大镜下观察蜗牛,可看到蜗牛头部有________对触角,其中________(填“大”或“小”)触角的顶端各有一个眼。
(3)用笔尖触碰蜗牛的各个部位,你认为蜗牛的________最敏感,________有保护作用,它的摄食器官是________。
(4)蜗牛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你注意过蜗牛爬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吗?________。
(5)观察蜗牛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将蜗牛如何处理?________。
16.为了研究光照对蜗牛生活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没有影响
猜想二: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有影响,而且蜗牛不喜欢强光照射
实验:取一纸盒并在纸盒的底部均匀的铺上湿土及菜叶,将纸盒一半用黑纸盖住,在不遮光处放一只蜗牛,并将装置放在太阳下晒
(1)出现怎样的现象说明猜想二成立? ________ ;
(2)本实验存在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________ 。
17.小应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方案如下: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实验用一小窝蚂蚁而非一只蚂蚁,目的是________。
(2)若出现________的现象,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________(填序号)。
①设置对照组 ②求平均值 ③设置重复组 ④排除无关变量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A、大小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A错误;
B、有无完整细胞结构不是生物基本特征;故B错误;
C、能否移动不是生物基本特征;故C错误;
D、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故D正确;
2.【答案】 C
【解析】根据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知识解题。
【解答】解:动物和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进行自养生活的为植物;
故答案为:C。
3.【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描述的植物的生长,故B正确。
4.【答案】 A
【解析】A、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A正确;
B、树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叫做应激性;鸦、马有反射现象,B错误;
C、树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鸦、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C错误;
D、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树、鸦、马”都能遗传,也会发生变异,D错误.
故选:A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答案】D
【解析】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A、颜色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A错误;
B、凝胶花的开放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B错误;
C、能否快速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C错误;
D、不会呼吸、不会繁殖可以判定凝胶花是非生物;故D正确;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机器人、恐龙化石、不断长大钟乳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7.【答案】C
【解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新陈代谢(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害的刺激,草履虫要躲避它,培养液对草履虫是有利的刺激,草履虫要趋向它.一段时间后发现草履虫集中分布在右侧(培养液),说明草履虫能够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这体现了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C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
A.生物都是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可以用能否呼吸来判断是否为生物,A正确。
B.生物都可以生长和繁殖,B正确。
C.生物不能用能否自由移动判断,例如植物不能自由移动,但是属于生物,C错误。
D.生物都是具有遗传和变异,能进行生殖的,所以可以用来判断,D正确
9.【答案】B
【解析】1、猫吃老鼠是一种捕食现象,是猫为了生存需要营养;
2、猫生猫,鼠生鼠,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3、 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 ,是遗传中的变异现象;
4、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是一种条件反射,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解答】A、猫吃老鼠是一种捕食现象,是猫为了生存需要营养,两者相符,A错误;
B、猫生猫,鼠生鼠,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是生长现象,两者不相符,B正确;
C、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 ,是遗传中的变异现象,两者相符,C错误;
D、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是一种条件反射,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两者相符,D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机器人属于非生物,不能生长、繁殖、进行新陈代谢;也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11.【答案】D
【解析】
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一特性属于生物共同特征中的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2.【答案】A
【解析】
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A错误。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正确。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正确。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D正确。
13.【答案】A
【解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花、水鸭的生命现象,A正确;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是我们黄河流域的景观,B错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能反映地形因素对气候有影响,C错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的是潮汐形成的自然现象,D错误。
14.【答案】 生物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
(1)红杏是植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物具有的特点,故是生物。
(2)“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5.【答案】(1)甲
(2)2;大
(3)触角;壳;口
(4)足;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亮的黏液带
(5)放回蜗牛原来生活的地方
【解析】(1)因为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通过分析可知,甲向背阳潮湿的环境中,适合蜗牛生存;乙向向阳干燥的环境中,不适合蜗牛的生存;丙浅水中,不适合蜗牛的生存;故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位同学应该是甲;
(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一对大、一对小,其中大的一对触角顶端各有一只眼,能够感知光线刺激;
(3)蜗牛身体结构中,最敏感的区域是触角,具有视觉和嗅觉的功能;蜗牛具有坚硬的壳,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蜗牛的摄食器官是口;
(4)蜗牛的运动器官是腹足;蜗牛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腹足肌肉与地面的摩擦,腹足会分泌粘液,起隔垫和润滑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见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亮的黏液带;
(5)根据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活体动物观察完毕后,我们应该将其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
16.【答案】(1)蜗牛爬向遮光处
(2)蜗牛的数量太少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1)猜想二: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有影响,而且蜗牛不喜欢强光照射,因此若蜗牛不喜欢强光照射,那么蜗牛一定会躲避光照,往遮光的地方爬去,因此如果出现蜗牛爬向遮光处,那么就说明猜想二成立。
(2)实验当中往往不能避免偶然性,容易出现误差,因此要多操作实验,来避免偶然性,求平均值,所以应当增加蜗牛的数量。
17.【答案】 (1)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聚集在糖水处的蚂蚁比清水处多(3)③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解答】(1) 实验中选用一小窝蚂蚁,而不是一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蚂蚁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实验中选用一小窝蚂蚁,而不是一只,目的是 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2) 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加浓糖水的棉花团处聚集,较少的或没有蚂蚁聚集在加清水的棉花团附近,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 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③ 设置重复组,能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故答案为:(1) 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 聚集在糖水处的蚂蚁比清水处多 (3) ③
2.1生物和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