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数据、信息与知识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_ 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数据、信息与知识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_ 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2-09-07 07: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数据、信息与知识
教师姓名 Xxx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节节选自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人教版/中图版)1.1小节,主要内容为从感知数据与信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也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信息的概念可能有些了解,数据的含义、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及数据的应用价值还不太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身边的案例,理解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数据和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信息意识) 学会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计算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数据与信息的概念与特征,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根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辨析上,通过列举丰富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环境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材 信息及其特征微课素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时
问题导入 1.教师展示一串数字:2201300530550141300并提问:“谁能猜出这段数字的含义?” 2.说明数字的产生的情境,展示经过处理的数字 小明放假要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北京出发,到达上海,每人的预算为4000元,希望大家帮忙选择交通方式,刚刚那串数字进过整理之后形成了下表。 交通方式时长费用飞机约2h20m约1300元/人高铁约5h30m约550元/人私家车约14h约1300元/车
3.教师总结:开始的一串数字,我们不能确定它的含义,它只是数据。当我们对数据进行一些处理后,就形成了一张交通方式选择表,我们能从中获取到关于不同的交通方式的一些信息。而且,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例如,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人,无法通过此表格计算全家人所需的交通费用。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个重要概念:数据、信息和知识。 聆听 思考问题 理解概念 从没有格式的原始数据,到经过处理的有格式的数据,形成一张交通方式选择表,是一个从“无意义的数据”到“有意义的信息”的认识过程。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分钟
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1.让学生自主阅读p4页数据相关知识,并思考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实例。 2.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的“这位同学的体重是60kg”“今天的温度是25℃”“这件衬衫的价格是49元”,60、25、49就作为数据描述了不同事物的特征。 自主阅读 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回顾生活经历,思考身边的数据。 2分钟
布置小组活动一 1.为学生提供如图1的数据实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图中承载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数据类型,并完成表1的填写。 2.对每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学生进行交流。 3.师生归纳,理解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加工的对象。例如,数值、字符、图像、音频和视频等都是数据 特征:其一,数据可用于描述事物。例如,体质数据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数据共同描述。其二,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例如居民身份证上能够反映出生日期和性别等信息等。其三,数据是可加工、可处理的。人们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才能得到相应的信息。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实例,结合信息讲解数据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10分钟
图1 数据的实例 序号代表的事物 承载的信息 处理工具 数据表现形式1某个人姓名、性别、住址等身份证识别装置文字、数值、图像2某趟列车车次、发车时间、票价等人工、检票装置文字、数值、图像3某个地区地址、邮政编码人工文字、数值4某笔交易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交易对象二维码识别装置数值、图像5某个视频声音、画面等视频播放器 视频
表1数据的实例
数据的 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加深理解数据的应用。另外,关注第6页“阅读拓展”部分,了解数字、数值和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自主阅读 思考问题 加深理解 教科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数据的应用,浅显易懂,不再赘述 5分钟
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1.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信息的概念,播放信息及其特征微课 聆听 观看微课 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信息的概念,促进知识的衔接 10分钟
布置小组活动二 1.微课结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加深对信息涵义的理解,并归纳信息的特征 2.教师总结:信息依附于载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能够帮助获取者了解情况、形成判断或做出决策。当人们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后,经过分析、判断与理解,把它们变成知识或引发相应的行为,此时信息便产生了作用。 信息具有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价值性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通过观看微课,让学生自己归纳信息的概念与特征,加深对信息的涵义及特征的理解。
数据、信息和知识 1.让学生找出教科书中图1.1.10所包含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内容。 2. 教师归纳:我们能从图1.1.10所示的这张血液化验结果中获取数据和信息,但却不能判断该患者得了什么病,这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医生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诊断病情,依靠的是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自主学习 积极思考 通过血液化验结果,让学生再次区分数据和信息,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总体上把握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钟
布置小组活动三 1.引导小组讨论: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能够说明从数据可以获取信息,再转化为知识? 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简单总结。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并举例,加深学生对数据、信息、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7分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课下自学思维导图相关内容,并利用思维导图画出本节课知识框架。 2分钟
教学流程图 (
布置小组活动三,师生交流
) (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
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 (
布置小组活动二,师生交流
) (
布置小组活动一,师生交流
) (
播放微课,学生听课
) (
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 (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
板书设计
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比如教学安排过于密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多一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参与感较弱,教师没有时间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记录,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
小组合作评价表
班级: 姓名: 组别:
项目 评价内容 自评(50%) 组评(50%) 综合评价
交谈 (20) 我的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始终保持较低的声音,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很好地交流。
活动 (20) 我们设定了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我为实现目标发表了意见并努力工作。
分享 (20) 我与他人一起分享资源、材料、观点、任务与责任。我完成了所承担的那部分工作,对小组作出贡献。
倾听 (20) 我是一个好听众,能认真听取每位同学的发言,并能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评价。
合作 (20) 我很乐于和同学在一起,我的学习方法是成熟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合作的。我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帮助
在本节课中,我在合作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得好的地方有哪些
以后的学习中,在合作能力方面我还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