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 交集与并集 教学设计
年级:_高一数学组_ 主备人:__张辉燊_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_______
共案内容 个案内容
课标分析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在初步了解集合的基础上认识集合间的简单运算。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个案内容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个案内容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提炼能力较差.
四、教学目标及学科素养 个案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定义;会求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利用 Venn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二)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交集和并集的含义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进行集合的交、并运算,培养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个案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1.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进行集合的运算.(易混点)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 个案内容
引导点拨、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个案内容
情景引入,温故知新 实数具有哪些运算?(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知道,实数有加、减、乘、除等运算.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 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并集 1.观察:观察下面的集合,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都具有这样一种关系: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通过阅读课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独立思考) 两个集合的并集含义是什么? (2)并集的符合是什么? (3)怎样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 (4)下列关系成立吗? , 知识梳理(引出概念) 文字语言: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与B的并集。 记法:记作A∪B,(读作“A并B”). 符号语言:A∪B={x|x∈A,或x∈B} 图形语言:用Venn图表示为: 3.课堂练习(学生展示): 例:(1)已知,,求. (2)已知集合,集合.求:. 变式训练1:设全集,集合,或.求. 变式训练2:已知集合A={x|3≤x<7},B={x|2<x<10}.求A∪B, 探究二 交集 1.思考:观察下面的集合,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1)A={2,4,6,8,10},B={3,5,8,12},C={8} (2)A={x|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女同学},B={x|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C={x|x是立德中学今年在校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都具有这样一种关系:集合C是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通过阅读课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独立思考) (1)两个集合的交集含义是什么? (2)交集的符合是什么? (3)怎样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交集? (4)下列关系成立吗? ,. 2.知识梳理(引出概念) 文字语言:一般地,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与B的交集。 记法:记作A∩B(读作“A交B”). 符号语言:A∩B={x|x∈A,且x∈B}. 图形语言:用Venn图表示为:
3.课堂练习(学生展示): 例:(1)设全集为R,,.求A∩B; (2)已知,,求 变式训练:设或,求:; 三、合作探究 并集的性质 交集的性质 (1) A ∪ B B ∪ A; (1) A ∩ B B ∩ A; (2) (A∪B)∪C A∪(B∪C); (2) (A ∩ B) ∩ C A ∩ (B ∩ C); (3) A ∪ A= ; (3) A ∩ A= ; (4) A ∪ = A= . (4) A ∩ = A= . 四、当堂练习 1 . 已知 A={x | x是锐角三角形},B={x | x 是钝角三角形}.求 A ∩ B,A ∪ B. 2 . 已知 A={x | x是平行四边形},B={x | x 是菱形},求 A ∩ B,A ∪ B. 3 . 已知 A={x | x 是菱形},B={x | x 是矩形},求 A ∩ B. 4 .已知 A={(x,y) | 4 x+y=6},B={(x,y)| 3 x+2 y=7},求 A ∩ B. 五、 课堂小结 1.对并集、交集概念的理解 (1)对于并集,要注意其中“或”的意义,“或”与通常所说的“非此即彼”有原则性的区别,它们是“相容”的.“x∈A,或x∈B”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x∈A但x B;x∈B但x A;x∈A且x∈B,因此,A∪B是由所有至少属于A、B两者之一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A∩B中的元素是“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而不是部分.特别地,当集合A和集合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A∩B= . 2.集合的交、并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可直接根据集合的“交”“并”定义求解,但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进行交并运算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求解,但要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
八、板书设计 个案内容
1.3.1 交集与并集 一 交集 二 并集 三 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
九、作业布置 个案内容
教材 习题1.3第1、2、3题
十、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同意授课签字:_____________
教研组长同意授课签字: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