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本不等式》教 学 分 析
课题 2.2基本不等式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了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性质之后的一节课,在梳理等式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并利用这些性质研究一类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这对初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求较高,教师需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两个数相等。 2.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体会并掌握基本不等式。 3.积极倡导同学们几何与代数的结合运用,发现各实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此不等式求某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难点: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温故知新 情景:我们都知道赵爽弦图是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而绘制的,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是一只转动的风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 问1:你能在这个四边形ABDE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问2:你能给出相应的证明吗? 生1:初中就已验证过的勾股定理。 师追问:从面积方面能得到什么不等关系吗? 生2:由正方形面积大于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面积得出,即 。 师:事实上在上一节中我们也可由完全平方式得出。我们把它叫做重要不等式。(板书: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生3:黑板板书 问1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1、归纳新知 问3:特别地,当a>0,b>0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教师板书,总结归纳:我们把称为基本不等式,其中叫做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叫做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归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教师抽学生上黑板板书: 并讲解得出:注意:等号成立条件是当且仅当。 师生共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探索新知 问4:上面考察的特殊情形获得了 基本不等式,能否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呢? 问5:你们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 师:根据你们提出的方法尝试证明,书写在草稿纸上。如果还未找到思路的同学可以 观察老师在ppt上给出的填空,大家动手吧。 PPT展示;要证 只要证 只要证 只要证 只要证 等号成立条件是当且仅当 师生共同完成 生1:作差法 生2:也可以仿照,证明 师: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实际上是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的一种思维方法.适用于当我们看不出证明思路时。 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性质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现DE,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图1 师: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图2 师:可证,得CD=,由于CD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用不等式表示为 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的最小值。 例2: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如果积等于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 如果和等于定值S,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分步讲解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板书 设计 2.2基本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 例1: 2.基本不等式 例2: 3.证明 4.几何解释
作业 布置 P46练习1-5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大量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但高一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深,设计教学时可分步降低难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