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重在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这篇课文叙事性较强,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作者不仅是作家,还是心理学家,所以本文的心理描写相当精彩,值得学生学习。所以,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并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而且,课标也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课堂上尽量尊重学生的理解,注重课堂生成,因势利导,由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主题,同时,学生抓住“自信”,找到意外收获——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找到了自信。这样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多角度阅读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
2.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文中所揭示的人生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细节描写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
2. 感悟人生哲理,指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挫折将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莫顿亨特小时候的脱险经历中寻求我们的制胜法宝。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3. 读一读
训诫( xùn jiè )啜泣(chuò qì )迂回( yū huí)纳罕(nà h n )嶙峋( lín xún )凝视( níng shì)小心翼翼( xi o xīn yì yì)瘦骨嶙峋( shòu g lín xún)
心惊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三、抢答练习: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文(限时三分钟),标划出本文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以及表明人物心情的语句。
1、然后进行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56年)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因为 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
6)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一共有 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7)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脊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是的;不是;“我”)
8)“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岩脊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9)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里)
10)“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2、根据复述要求复述课文:
1)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 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脊,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7-17)主人公处于险境的心理状态:委屈、羞辱、迷茫、悔意、强烈的恐惧感。“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随后: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4、“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 “我”学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5、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①表层:“我”在父亲鼓励下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②深层: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六、课堂总结:
1、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富有哲理。
2)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结构严谨。
3)精彩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可以运用到哪些素材上?(父爱、战胜困难、人生......)
七、布置作业: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积累。
2.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 100——300字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测评练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灼.烧(zhuó)附和.(hé)安慰凌乱
B.怦.怦(pēnɡ)参差.(chā)畏惧墓色
C.酷.热(kù)突兀.(wù)恍惚嘲笑
D.哄.堂(hǒnɡ)晕.眩(yūn)悬涯厌倦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周围一片________,我趴在岩石上,神情____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2)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________的臂弯里。
A.安静恍惚强壮 B.寂静恍惚强壮C.安静模糊强大 D.寂静模糊强大
3.指出下列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2)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3)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4)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刻苦努力,第一次模拟考试,他五门功课平均都在 120分以上。
B.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文物。
C.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 70个九班的同学都到电脑室上课了。
二、阅读理解
5.分析本文词语运用的特点,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B.心理描写相当传神,表现力强。如:“犹豫”“怦怦地跳动”“成就感”。
C.本文“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内心极度恐惧。
D.文章开头描写天气闷热的句子,突出爬悬崖的动因,且往事难忘,令人心酸。
6.“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着什么深刻含意?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把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8.你认为文章中令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感动?
请写出简明的理由。(不多于 5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
(1)环境描写
(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4.C解析:A项“平均”和“都”前后矛盾,删掉其一;B项语序不当,将“新出土的”移至“宋朝”之前;D项“70个”有歧义,可将“70个”移至“同学”之前。
5.D解析:D项,环境描写的句子,一是突出爬悬崖的动因,二是此事令“我”记忆深刻,深受启发,不是“心酸”的感受。
6.(1)是指“我”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走出困境。
(2)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只要自己努力去克服,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3)是指对于巨大的困难,应认真研究,把它分解成若干个阶段、若干个步骤,各个击破,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解析: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不同方面分析含义不尽相同。从题目、人生道路上对待困难、分解困难入手来阐明即可。
7.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怎样给予指导、鼓励,从而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扶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当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时,明知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可他并没有爬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文中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8.最感动的是父亲指导、鼓励“我”走下悬崖处。“我”胆小、孱弱,在沉稳、有经验的父亲的教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使“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解析:开放题。只要我们能扣住课文内容,任选一个方面并说明原因即可。从本文表达的人生哲理方面说、从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方面说、从“我”战胜困难获得自信方面说、从杰利叫来父亲救“我”脱险方面说都可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设计本节课,我想要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力求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而且这是一篇自渎课文,所以我只是一个引路人,学习的道路还是由学生来完成。上完了这堂课后,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寻找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制胜法宝,而且,和课堂结束时的教师寄语相呼应,这样整节课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有目标,有结果二、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是抢答题,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其次,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既是对默读的一次检阅,也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再次,合作探究中所设计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能够实现《课程标准》中的“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最后,“拓展延伸”中的“积累素材”,既是对本节课的拓展,也让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值得反思,比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留时间不够充裕,一部分学生有了答案高高举手就展开了陈述,而忽视了更多学生的思考深度;在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谈启示时也片面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