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后巩固练习
积累与运用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溺死 迁徒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2.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A.yě mù gù jǐ B.ǎi mù yù jì
C.ǎi mù gù jì D.ǎi mù yù jǐ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莱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够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提取主干是“生活是艰苦的”。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老二老三”是并列短语。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B.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有关交通安全的主题班会,许多同学深受教育,不戴头盔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
C.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 当大花猫睡醒了,所有的老鼠立刻逃入洞穴,快如风驰电掣,瞬间销声匿迹。
6.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亦称“诗三百”,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采用赋、比、兴。
B. “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C.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敬,后人称其为“柳河东”,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他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语文老师。(这句语序不合理,应该把“一位”放在“优秀语文老师”前面。)
7.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 ①②③⑤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②④⑤①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瘤是无法补数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因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彩的议论
3. 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两个限定词“生我前”“一分钟”的表达效果。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下面句子中“竟”字的含义?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退佃搬家、送子读书、坚持劳动、同情支持革命等事例中,可看出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高地》,完成1-4题
高地(王刚)
①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一条,像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泥巴又黄又瘦,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年头,还缺地吗?就拿麻婶家来说,自从儿子长根进城务工后,地都撂荒了。长根说,荒就荒吧,能值几个钱?长根在城里做工,一天能挣好几张大票子。他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她好好享福,可她不愿混光阴,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山。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
②村主任王大明说,婶子,村里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去马鞍山?麻婶笑而不语,转身弓着脊背,沿着丝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白花的树。
③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他给长根打电话,长根给麻婶打电话,叫她好生待着,不要添乱,不要让人戳他的骨头。麻婶不争辩,只说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电话。他不知道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电话。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不停地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
④站在大石头上,村庄看得清清楚楚。房子稀稀疏疏,荒地一片一片,老头老太跟蚂蚁似的。麻婶闭上眼,想起从前,那时庄稼成片,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妇女,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何时起,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打采地熬着日子。所以,六十多岁的王大明还在干村主任,因为实在找不到年轻人,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村子老了,像沉默寡言的老人,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
⑤麻婶叹了口气,眼睛掠过村庄,慢慢移到那条伸向村外的路。无数的壮劳力,就是沿着那条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的云里。看不见路的地方是哪儿呢?应该是天边吧,几朵云停泊在灰色的山顶上,像几只疲惫的鸟。
⑥麻婶没把长根的话当回事,每次挂了长根的电话她就站在石头上看着天边的云发呆。王大明劝不动了,也不再给长根打电话,长根想当然地以为麻婶不再爬山,但他偶尔在某个深夜会忽然想起母亲,心里掠过一丝不安。麻婶仍沿着那条陡峭的小路爬上爬下。那块又长又细的瘦地挂在村子上面,像一条随风摇晃的飘带。村里人总会看见飘带上趴着一个蚂蚁般的黑点。谁也搞不清楚,麻婶为啥要跟那块地较劲。麻婶在旮旯里播下种玉米,洋芋,白菜,天星米……麻婶每次上山,不过就是拔拔草,施施肥,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看庄稼,跟它们说说话。忙完后,她爬上大石头,望着天边发呆。
⑦冬天,那块地里就只剩下白菜了。菜长得真好,从山脚望去像一片绿云落在山腰上,在苍黄枯败的草木间显得格外醒目。麻婶常邀村里人去采白菜,但一群泥巴埋到脖子的老家伙,谁爬得上去?麻婶好样的,那么高的山,她想去就去。人们看着她灰黑的背影像一只蜘蛛,咬着丝线般的小路,晃悠晃悠飘上山腰,只能啧啧叹息。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山收菜,然后提着一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回来送给大家。
阅读小说第④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从修辞角度赏析)
(2)麻婶每次上山,不过就是拔拔草施施肥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看庄稼跟它们说说话。(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第⑥段写“长根会忽然想起母亲,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请仔细揣摩这“一丝不安”里有哪些心理。
小说多次写麻婶“站在大石头上,看天看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