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姓名 教学课题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 1 课型 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议论性文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掌握议论文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文章时代背景,在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培养自己的思维力和批判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经典的驳论文范文,是鲁迅在1934年9月25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三周年,中国国土被日军侵略、国民党政府在求助“国联”未果后转而开始举行“时轮金刚法会”等求神拜佛的活动。因此有人在公开媒体上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此鲁迅就对方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进行了批判,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用确实的论据、紧凑的论证和严正犀利的语言进行了论证,并呼吁大家看看“地底下”的人们来判断自信力的有无。 学习这篇文章重点是需要把握驳论文的特点,分析作者“破”与“立”的过程,学习鲁迅先生的思维逻辑与语言技巧,以便用在今后议论文的写作中。学习本篇的难点在于:1、鲁迅为什么在第1段反复强调是“事实”,这与他的批驳是否矛盾;2、为什么加点的语句在发表时被发报机关删去,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与本文鲁迅所论证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就社会现象进行一次辩论活动,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品析文章中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联系背景资料,体会鲁迅对时事的愤慨与担当精神。 学习驳论文的论证过程,能够运用驳论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驳论文的论证过程,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难点:品味文章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对时事的愤慨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过导入部分的社会问题谈话,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本节课题的关注,并为第二课时的辩论活动作铺垫。 小组讨论:本篇文章还是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小组讨论解决,特别是词句的赏析,一直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此外小组合作还可以交流预习成果,集合大家的智慧,也锻炼合作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中的“预习”部分,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与驳论文的知识。 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写一写初读的体会与疑惑。 阅读文章第7自然段,根据段落内容,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人物事例,以便课堂交流。 现实导入,引发思考 板书网络词语——键盘侠、公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信息时代的新青年,想必对各种网络热词有所了解。请看黑板上的两个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屏显网络上对这两个词给出的界定,提出鲁迅是“公知”的争议。 键盘侠:指在网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亦可衍生为平时躲避社会群体,一旦脱离人群独自面对电脑敲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谈笑风生,对社会各个方面评头论足。易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 公知: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其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根据界定与同学们的理解,“键盘侠”是一个贬义词,他们用键盘或者手机无理无据地对社会进行评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回想我们第二单元的学习,如果要对某事进行议论,要秉持什么态度——有理有据、认真负责。因此键盘侠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再看公知的界定,可以说公知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代表广大群众发言的、有专业素质的一群知识分子。但现实中很多人开始逐渐讨厌“公知”、批判“公知”,甚至很多“公知”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鲁迅也被一些人批判为“公知”,他在《狂人日记》里说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在《祝福》里面将祥林嫂刻画成可怜又愚昧的妇女,将鲁镇的人们说成是愚昧无情的“看客”;在《阿Q正传》中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将以讽刺。因此那些批判的人认为鲁迅看不到中国人的优点。你们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1-2分钟,为文章学习与迁移运用做铺垫。 出示学习目标,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听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了自己的态度,光有态度还不够,不管你持什么意见,必须拿出证据,有逻辑地证明它,才能令人信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预习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篇驳论文。学完后你将知道怎么去反驳对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还会对鲁迅有更深的认识。我们最后的任务就是针对“鲁迅是不公知”这一论题进行辩论,所以请大家认真归纳文章的论证思路。 感知文章,学习驳论 检查预习1,了解驳论文 学生分享预习中有关驳论的知识 明确:驳论文是先批驳一个观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章,是议论文的一种形式。驳论有两种论证方法,一是直接批驳,即批驳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二是间接批驳,先正面提出自己观点。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杂文是一种散文体裁,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的特点是针对现实社会,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褒贬色彩鲜明。 阅读标题,分析结构,猜测作者的观点。 阅读标题,发现不同 师:文章的标题是全文的精华,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标题,说说这个标题与以往我们所学的课文的标题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标题是一个问句,究竟是反问还是设问得看文章内容。 分析句子结构,猜测作者的观点与论证内容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句话由三部分组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一个观点,“了”代表已经发生,“吗”代表对前两者的疑问。另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由主谓宾三个成分构成。作者要批驳的可能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把握文章观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破”与“立”的观点与材料。 快速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师:既然本文是驳论文,刚才分析标题得知作者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那里可以找到? 明确:在第6自然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于是批驳对方,所以语言结构与对方观点相类似。 划分层次,找出“破”与“立”的文段 师:驳论文有批驳,还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把批驳的部分叫“破”,把提出自己观点的部分叫“立”。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章,找到“破”与“立”的文段。 明确:1-5段是“破”,6-9段是立,第6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梳理论证思路,找出相关论据,分析作者论证的思路 师:接下来请大家和同桌交流讨论,看看作者是怎么“破”,又是怎么“立”的,分别列举了哪些材料?完成表格。 破立观点材料观点材料引出对方观点公开的文字: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都是事实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掩不住光耀自信早就失掉了,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后来他信力也失掉了先前信地、信物,后来都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现在也有不少“中国脊梁”。大火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之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求神抱佛,玄虚之至,长久麻醉着自己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重返标题,明确批驳点。 明确:中国人——并非全体,只是部分;失掉:早无自信,何谈失去;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 联系背景,品析语言 自由阅读并思考:作者明明要批驳对方的观点,为何要在第1段反复提及“是事实”,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首段是为了引出对方的观点,作者反复强调“是事实”,是为了更有力地推翻对方观点,更震慑人心。 思考并讨论:作者提到了哪些概念?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这些概念的? 明确: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仿照自信力,提出“他信力”和“自欺力”。 他信力:作者就对方的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提出这些只能证明有过他信力。他信力是相信那些表面上的、物质的东西,而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依靠其他国家的支持。 自欺力:作者就对方论据“求神拜佛”进行批驳,认为这是一种麻醉和欺骗,提出自欺力。 自信力:根据对作者立论的材料与论述看,自信力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那些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即使被摧残和被抹杀,也难以掩盖他们的光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自信力就是为人民奉献,有精神和信仰的人。 小组合作分析:文中加点的语句为何被检察机关删去?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联系创作背景,用原文的话解释分析。 明确:可以阅读注释3,求神拜佛是指当时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拯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之类的活动。而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讽刺当时国民党政府以及一些“公开文字”,戳到了当局的神经,政府不能容忍这些批判的声音,所以要将它们删去。而这一点也恰好对应了文中“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以及“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两句。回想闻一多先生也是因为在公开场合演讲,批判国民党特务而被暗杀,可见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黑暗。 阅读第7、8段,作者省略了哪些内容?交流预习内容,分享积累的“中国的脊梁”的事例。 参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孔子开办私学;林则徐虎门销烟;梁启超公车上书;陈独秀、李大钊创立《新青年》;1919年五四运动等。 画出文中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朗读并感受鲁迅对时事的愤慨与担当精神。 明确: 总、只、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嘲讽某些人自我炫耀,抓住救命稻草,沉迷于求神拜佛无法自拔。而三个“是事实”突出强调某些人的所作所为,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中国的脊梁”:将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意志比作脊梁,表达鲁迅对那些人的赞赏与敬慕。 摧残、抹杀、黑暗中:表达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愤怒以及对“脊梁们”的同情。 脂粉:讽刺那些表面的他信力和自欺力。 迁移运用,评论现实 总结归纳:我们从鲁迅的这篇驳论文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明确:探索真相、引出观点;仿拟词语,界定概念;提出观点,坚定立场;摆出事实,着力论证;呼吁读者,提出对策。 联系现实思考:现在的中国人的自信力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过去,人们爱买洋货。现在百姓自发抵制美货、抵制日货;过去人们喜欢穿洋装,现在很多年轻人穿上汉服;过去,学子向往美国、欧洲留学,现在留学热消退,孩子们即便留学也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孟晚舟被加拿大限制人身自由,华为开发6G技术,研发自己的芯片;航天、航海、体育等百花绽放;双奥的举办…… 迁移运用,回归辩题——鲁迅是不是“公知”,明确辩论要求(学生的自主辩论活动可用第2课时展开,教师进行主持与指导,并让学生写成作文) 作业 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梳理为思维导图。(必做) 为第7、8段的内容各补充一个具体的事例作论据。(必做) 联系生活与时事,按照驳论文的思路,模仿文章中鲁迅的语言特点,论证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力。要求有明确的观点,有具体的论据,清晰的论证过程,不少于500字。(选做)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思路,反驳就是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要抓住对方论点、论据和论证中的弱点,同时自己的论点也要有理有据有逻辑,切不可像“键盘侠”一样随意乱喷。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要对他人和国家负责。同学们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也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了,究竟是做有道义担当的、褒义色彩的公知还是做道貌岸然的、卖国求荣的贬义的公知,你们心里自有答案。下一节课,我们运用驳论的方法针对“鲁迅是不是公知”来展开辩论。正方观点是“鲁迅是公知”,反方为“鲁迅不是公知”,请同学们自主选择阵营、搜集资料,可以课下与同阵营的同学讨论。特别提醒的是,在辩论中要明确概念、坚定立场,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反驳。
教学设计说明 如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键盘侠”,他们肆意评论时事、对他人品头论足,甚至对他人进行网暴,造谣国家新闻,影响极为恶劣。作为中学生,不应该只埋头于课本和考试,更应该对社会现象给予关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语文学科在工具性方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负责任地、有理有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人文性上则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篇文章恰好是批判大家鲁迅的驳论文,这篇文章十分经典,被选入许多版本教材。笔者的意图正是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驳论的方法,学习鲁迅的社会担当精神,在生活中也能够以负责、担当的态度去看待社会问题,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鲁迅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位在文学、政治、美术、教育多个领域都有所成就的学者。但是现在总有一些网友批判鲁迅,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字眼,说他是看不起中国人的“公知”,这样的观点也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他们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却没有看到鲁迅先生对百姓、对青少年的热心,也没有看到鲁迅对“中国脊梁”们的敬重和仰慕,更没有看到鲁迅为民族崛起所付出的行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论题,但是我并不愿意给学生设置答案。学生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自主进行辩论,无论哪一方都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摆出事实论据,有条理地说服对方。同时,通过辩论,学生也能够对鲁迅有更深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