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在中国地图或青藏地区范围轮廓图等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简单评价青藏地区的位置。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农业分布图等资料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色,巩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
3.运用青藏地区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农业分布图等资料比较青藏地区的内部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巩固认识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4.举例说明青藏地区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感悟地理的综合性。
5.运用青藏地区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农业分布图等地图和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6.运用青藏地区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农业分布图等地图和资料,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推理、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青藏地区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图片、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利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图表资料的对比分析,知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了解高寒环境的主要表现。
3、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
4、学生记住青藏地区高原农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实物展台、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达标
导入 展示照片,西藏风光。(问:大家猜一猜这是几月份?(八月初) 今天我将当一名导游,带大家进行一次雪域高原之旅,目的地: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生答:12月(1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教授 【过渡】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我要提醒各位团友,在出发前你要好好准备以下东西: 厚衣、氧气袋、太阳镜、防晒霜、帽子 聆听
【青藏高原之旅----准备篇】 利用书本和图册等资料,加上你的了解,思考为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 。 气候寒冷----厚衣 空气浅薄----氧气袋 日照强烈、紫外线强----太阳镜、防晒霜、帽子 阅读书本, 小组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从书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世界屋脊 高寒气候 1、地形: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海拔高,被称为“世界屋脊”。地表特征:终年积雪,冰川纵横。(读图9.3 青藏地区的地形) 2、气候:通过课本P86活动题1让学生思考后得出这一结论:地势高造成气候寒。即本区的气候特征:高寒的特征。(读图9.5 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一句俗语说“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藏民创造出独特的服饰-----藏袍。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达成目标:知识技能1、2
【过渡】 准备好了,我们出发吧!我们入藏的方式有哪些?(简单介绍解放前当地落后的交通,再列出现在的交通情况)。我为大家挑选的是坐青藏铁路,因为比较安全、方便、便宜,而且沿途可以欣赏美丽的风光。 聆听 生答:青藏铁路
【青藏高原之旅----交通篇】 我们一起沿着青藏铁路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吧!播放视频《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 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青藏高原之旅----风光篇】 读图9.8 青藏铁路沿线景点分布,简单介绍青藏铁路和沿途的风光。 读图、观看图片 达成目标:情感与价值观
【过渡】 刚才我们玩得很开心,多美天空,多美的雪山,多美的湖泊!玩得有点饿了!哈哈,有什么特色饭菜?青藏地区的主食是什么? 回答:
【青藏高原之旅----饮食篇】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糌粑是由什么做成的?(一般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炒面,以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后捏成小团食用) 通过糌粑的成分引出当地的农业。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是一些喜温凉的作物。 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如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因此这里是我国的河谷农业区。读图9.11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把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标注在地图上。 活动:利用书本90页活动讨论: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的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简要总结:青藏高原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气温低,降水少。 除了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水热条件较好,为主要农业区外,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多为草场分布,这里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等。 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聆听 动笔标注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能力 达成目标:知识技能3、4
小结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因此气候寒冷,高寒的气候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板书设计】
(
青藏高原之旅
) (
地形:高
气候:寒
) 准备篇:
交通篇:
风光篇:
饮食篇:
【教学反思】
本堂课依照课标要求,本着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精心设置情境,制作课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领导和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获益良多。
一、教学设计反思
对于这堂课,在备课前,我仔细思考了这部分内容,决定打破常规复习套路,另辟蹊径。我的考虑是摆脱对细节的关注,从整体上架构复习框架。理由有四:一是这节内容非常琐碎,如按照常规复习,一个个知识点过堂,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复习节奏拖得很冗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容易疲倦。二是,大部分知识点,辅助教材地图册已经做了很好的归纳,没有必要再把教辅书上的知识点再炒一遍。三是,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零碎的知识点,加以穿针引线,织成知识网,这要比单个知识点掌握的效果要好的多。四是,整体复习,容易引领学生高屋建瓴地“俯视”整个课本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参与反思
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努力尝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这样给学生思考机会。我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思考,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三、自身教学行为反思
(一)教师语言节奏
我在教学中平时比较注意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以及用标准普通话,尽量避免使用方言。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的语言却欠缺一些吸引力。从教以来,我一直有个困扰,每一堂课我都设置一些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次都不太理想,现在终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在课堂上的语言没有魅力,所以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语言逐渐有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吸引力呢,我在教学掌控课堂的技巧中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启发性,有节奏,有韵味,这样才能把话敲进学生心里。这一点是我最欠缺的,我一定要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寻找那种全身心投入课堂的感觉,真正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其次,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节奏的变化。我也是刚刚才知道,原来慢节奏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我的教学中节奏略微的慢一些,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接受。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适当的减速,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最后,教师一定要把话说“通”,把话说“活”,把话说“准”,把话说“趣”,把话说“美”。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二) 学生反馈信息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以后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完这堂课之后,我感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掌控上还有很明显的不足。优秀的教师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我的教育生涯才刚刚开始,我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堂课做起,努力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