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桂花雨
助读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桂花的知识吗?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花为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种类有金桂(金黄色)、丹桂(橙黄 )、银桂(较白)、四季桂(稍白)。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金桂
银桂
丹桂
“桂花雨”是指什么?
摇桂花时,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批注感受。
感受“桂花香”
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感受“桂花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
感受“桂花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
感受“桂花香”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美丽的小兴安岭》
“浸在浓雾里”就是浸泡、渗入,说明雾大。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感受“桂花香”
文中“浸”写桂花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浸泡在桂花香气里。“浸”字巧妙地展示了桂花香无处不在。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感受“桂花香”
一个“浸”字不仅巧妙地写出了桂花的香,而且这种香气早已不受季节的控制,它一直存在村庄之中,存在人们的生活里,存在人们的心里,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桂花不仅开花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桂花的香,不受季节限制,它香甜着乡亲们的生活,永远甜在人们心里。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快速浏览课文第5、6段,找出具体描写“摇花乐”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忙碌与快乐。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的桂花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
资料: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 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和邻居们分享着桂花。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已经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树多,杭州的桂花香味会更浓些。但,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手法,体现了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春酒》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 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粽子里的乡愁》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的思乡情怀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挥之不去,“摇桂花”和“桂花雨”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借物抒情,把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回味无穷。
总结全文
思考: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