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分析形象类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分析形象类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6: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古代诗词鉴赏全攻略
课标要求 层次 分值 解读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b、 c、 4--6
“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中考中往往以诗歌鉴赏题的形式得以体现。阅读材料一般采用浅显的课外阅读材料,即不出现现用教材(含每册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已有的古诗词。阅读内容主要涉及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赠友离别诗、边塞征战诗等。
一般一首诗词一两个考题,近年也有两首古诗比较阅读,所占分值4--6分。题目的考查要求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主题情感,赏析诗歌语言为主,也有考查诗歌表现手法,感悟诗歌哲理,以及联系比较等题目。
课标解读
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既是枣庄中考命题的重点,也是难点,考生不容易得分。
解答 古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读懂诗句,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握主题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懂得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要学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用词造句的精妙;另外,还要懂得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要提高古诗词鉴赏鉴赏能力,应该多读、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读一些诗歌鉴赏文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其次是学会联读的方式,不单单是读一首诗,而是有意识地进行联读,比如读一首诗的同时,可以将相关作者或主题的诗文联系起来,进行专题阅读。这也是提高古诗词鉴赏鉴赏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考情分析
考点图解
方法指导
1
分析形象类
分析意象类
4
分析技巧类
分析意境类
分析语言特色类
2
3
5
6
分析炼字类
7
6
67
8
9
分析“诗眼”类
分析思想感情类
分析篇章结构类
目录
分析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1)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①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②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③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④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2)人物形象列举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3)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
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
哀叹昔盛今衰等。
(4)答题示例
(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
(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1)具体分析思路:
①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常用方法:
①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②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事物形象)
《早 梅》
张 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4)答题示例
答案:
(步骤一)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 :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
“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
“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1)具体分析思路:
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2)写景技巧:
①各种修辞手法;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3)景情关系:
①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答题示例
(景物形象)
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形象类赏析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技巧总结